文化的江山——讀《江山代有才人出》
文化的江山
——讀《江山代有才人出》
文 / 陳松山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清初詩人趙冀論詩之語。崇文書局刊印的這本書,綴文四十余篇,均為今人對漫長歷史中才子們的解讀心得。編者拿趙翼詩語來作這本文集的書名,讀后想想,倒也貼切,‘代有’的歷史感,和‘江山’的空間感,一橫一豎,組成一個莊嚴的十字架,橫亙于心,讓人覺得在歷史滄桑中有幾分肅穆莊嚴。
才人當然指有才之人 。治大國如烹小鮮,有才;決勝千里運籌帷幄,有才;而這本集子里所記敘所感嘆的文人名士,率由立言不朽,多能感人至深,當然也是有才的。
知人論世,似乎如看廬山,要站在適當?shù)鼐嚯x,置身物外,才能看出它的真相。論世,如修煌煌大史,總要朝代更替完畢后,后人隔世冷眼,集其史料,乃得裁定是非;論人,也要那人死了,入館殮畢,考其生平,撮其情思,最后才作定評。(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山色世相或許易讀,人心的閱讀賞析就不容易了。廬山雖高而多霧,橫看豎看,還有具相;世界三維四維,沉思積慮,總有維度。最迷蒙最寬廣的不是世界,是人心。 《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作者們,就是一群橫看千古的讀心人。
這一群讀心人也是有才的。 三十余位讀者,或是研究文史的專家,或是筆抒性靈的文人,其中不乏自己喜歡崇敬之人。錢鐘書拒絕記者采訪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看來,通過吃雞蛋來了解母雞有他科學真實的一面。此書的作者們也是如此,他們先是讀了歷代才人的文章,感受了歷代才人的思想情感,由于心性相近,受到鼓蕩,自己的情感遂而生發(fā)。他們由文本開始,繼而走進前人內(nèi)心,有賞有析,開始解讀那些曾在這個江山上搏動過的美好心靈。
孔孟之心就不必說了,兩千年以來,閱讀者代無窮盡,八股文興,更是片言而深思,與其說是微言大義之發(fā)掘,不如說是對偶像金銀箔片的粘貼,一千年下來,血肉真實的孔孟,變成了生硬僵化變形的孔孟。中西各民族所膜拜的圣人,其人其思,流轉下來,少有不變形的,一個圣人的思想傳播史,可謂是一部變形記??婆e時代讀圣人心,那是一種匍匐于地地仰視,是為了由此背誦些詞句,好‘售與帝王家’,他們只知道吃雞蛋,不知道也不愿意研究雞蛋。
文人沒有超凡入圣,沒有金銀塑身,少一些人為的變形。閱讀他們,似乎更容易感知。
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太白,這些中國歷史星空上熠熠生輝的文星,歷代不乏閱讀者,解讀者,賞析者,而且往往比解讀圣人更得其本真。如今,無文獄之懼,無利祿之誘,我們完全可以因文心以相惜,由情感而相通,放下仰望,改為平視,將時光拉長,移步換景,站得遠遠地審視。這時候,歷史的人文星空就愈發(fā)顯示出它的真容:誰是恒星,誰是流星,誰是巨星,誰是微弱的小星星。翻閱,欣賞,并入,解析這些風流千古的文人心靈,發(fā)掘它里面的那點真,那點善,那點美,并用美麗的文字記述下來,既有挑戰(zhàn),又有趣味。
坦白的說,這也未必好感知,好記述。解讀一顆人心,解讀一顆最迷蒙最寬廣的人心,其難度不次于一次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 ,而且這不能是生理的解剖,它的記述也不能是一篇說明書,面無表情,無動于衷的書寫,說明作者并未走入那些才人們的心靈。坦白地說,這本書中這樣的文章也有不少,停留于對這些才人們文本的分析,作品的解讀,把對他們包含歷史內(nèi)涵的心靈的解讀無端滑落,變成了對其作品的賞析了。也有個別篇章給人以明顯的疑惑,如《才如江海命如絲》篇謂‘初唐四杰’,將文中的主人王昌齡塞入,卻擠出里面的王勃,實則王昌齡馳騁詩壇之時已是盛唐了,全然不是初唐。自然,這可能是作者大意的筆誤,并不掩蓋全文玉質的溫潤。
我喜歡的文章有《普救寺·元稹·西廂記》,《把欄桿拍遍》,《讀韓愈》,《終古凝眉》這幾篇,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把文中的主人與時代緊密聯(lián)系,既有宏大的歷史背景,又有主人的個人命運,既有對主人細膩的心理描摹,又有對主人以及時代宏觀的審視與觀照,如東坡之看廬山,橫側遠近,全維度賞析,進進出出,時遠時近,并揉入自己豐富而新鮮的感受,筆舞龍蛇,墨落花生?!镀站人隆ぴ の鲙洝匪闶且黄幕?a target="_blank">游記,作者站在峨嵋塬上的普濟寺的臺階前,望著綿延遼闊的黃土高原,心中涌現(xiàn)出的是一幅宏偉大唐畫卷下的愛情故事,一個古寺中文人的愛情故事,一個愛情故事對文學的催生,發(fā)育與成熟,最后繁衍成一部驚世駭俗的偉大名劇,通過對時空的穿梭,完成了對一座寺廟,一個文士,一部作品的歷史內(nèi)在的解讀?!栋褭跅U拍遍》的作者是散文名家梁衡,中學讀過他的《晉祠》,一讀至今,尚有余韻。后來讀過他的《亂世中的美神》,是寫李清照的國愁,家愁,情愁的,寫亂世中她那秋風黃花的凄冷之美。讀來傷神動人。而《把欄桿拍遍》同樣是帶有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文章將辛棄疾的人生遭際與文學創(chuàng)作水乳融合,用飽滿的熱情和雄健的筆力,描摹出辛棄疾的“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的無奈人生,也表達出作者智慧的哲思與獨特的感悟。讀梁衡的散文,在厚重中有一種崇高的美感。書中他的《讀韓愈》,也是具有這種風格。梁衡的文章我喜歡,幾月前曾買了他一本散文集,當仔細品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試想五百年后,江山留勝跡,來者復登臨,站在同一片大地上,后來人也該會把目光投向歷史深處,投向那些思想深邃,情感真摯,筆驚鬼神的才人身上。而且我想,‘后之視今’的解讀延續(xù),也就是一種文化的自我反思,一種真與善的不懈追尋吧。
我輕輕地把書合攏,窗外,冬夜的小鎮(zhèn)正在酣睡,橘黃色街燈半明半暗。遠處,一片漆黑,江山,隱于巨大的神秘中。佛家說六道輪回,天道,阿修羅道我不奢望,行了人道來到這個塵世也不容易了,何況又走在這神州的大好江山里,怎能不滿懷熱情地去探究一番它的神秘與神奇呢?
江山,因才人而可愛,因可愛而閱讀。這江山,當然是文化的江山。
2016.1.8夜就與漏月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0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