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灶香味濃
那天陽光明媚,我們從城里到東平堂叔家,剛到家門就一股濃厚的菜香味撲鼻而來,堂嬸在土灶烹飪了一桌豐盛的農(nóng)家菜,這對于生在閩北山區(qū)東平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里的我,那土灶對我而言是那么熟悉和親切。
其實七十年代的土灶就是用泥土夯起來的灶臺,灶臺用厚的木板刨光滑后做臺面,八十年代后來隨著經(jīng)濟條件好轉(zhuǎn),人們改用青磚、紅磚砌成灶,灶面用水泥抹平滑,九十年代就有很多人家用瓷磚嵌灶面。但不管怎樣,灶臺都是農(nóng)村居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燃具。農(nóng)村砌灶很有講究,土灶一般建在廚房的一角,一般要請手藝好、有經(jīng)驗的泥水師傅來砌。老師傅砌灶前要擇時辰,砌的灶,要會省柴、火力要集中、做飯速度快,煙囪出煙會順暢,不出倒煙,這樣的灶才是好灶。新灶臺砌好要在鍋內(nèi)爆米花撒遍整棟房屋。而且在農(nóng)村有句俗語,“起新灶,買新鍋,魚肉來開葷”,所以新灶臺砌好要做“答謝飯”來請砌灶師傅吃,即使經(jīng)濟再困難,也要想方設(shè)法弄來一點葷腥,炒些花生、瓜子,喝一點自家釀的紅酒,這樣一來檢驗砌灶師傅的勞動成果,二來盼著家庭有個好兆頭。
小時候,生活在農(nóng)村,土灶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炊具。形狀基本相似,土灶大都用磚加泥巴砌成,土灶有90多公分高,有1.5米長,上寬下窄的長方形灶臺,安放鍋的位置是圓形的,有灶臺、灶門、鐵鍋等部件組成,各有用途,缺一不可。土灶有兩口鍋或三口鍋,前鍋大于后鍋,右邊還有一小鍋,灶鍋大小的尺寸等都要精確地計算好。前鍋用于炒菜,燒水、煮豬食,后鍋用于熱水,右邊小鍋一般用于蒸飯,熱酒等,灶臺都有灶門,用來添柴燒水做飯。土灶燒干柴,火力猛烈而且均勻,燒的時候灶膛之中一片通紅,用土灶燒出來的飯菜特別香甜,蒸的包子、饅頭、熬的粥、煎的蛋、攤的餅,都有一種特殊的口感,這是一般飯店尋不到的。土灶燒柴,十天半個月,大家都要上山去砍柴,大人們將砍回的柴放進柴房,或堆在屋檐下,燒火時,就拿一捆柴放在灶臺邊,人坐在灶門前將柴放入灶堂內(nèi)燒,灶臺上的煙囪穿過屋頂,矗立空中,做飯時升起的裊裊炊煙,別有一番鄉(xiāng)村風味。
一般人家會在灶臺上設(shè)灶君堂,那是用來供奉灶君的,灶君又稱之為灶神。母親一輩子整天在廚房的灶臺前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逢年過節(jié)母親都要在灶堂口擺點水果什么的,然后點上幾支香,再開始在灶臺上精心照顧我們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小時候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母親已經(jīng)起床,我揉著惺忪的睡眼,走向廚房,見灶堂里柴火正旺,看到母親正在切剁著,忙著為我們一家大小準備早餐,從土灶上炒的菜似乎特別的好吃,煮的飯也特別香,我們兄妹四人吃完早飯就一起上學了。母親一生都離不開的舞臺,她們在裊裊炊煙和氤氳的熱氣中養(yǎng)大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在農(nóng)村,土灶都承載著一家男女老少一日三餐的重任。每天只要土灶不斷地升騰出熱氣來,那這家的日子里就一天比一天好。每家每戶的灶其實就是溫暖的灶,總能給人心理上的巨大慰藉。在農(nóng)村兄弟姐妹多,長大各自成家之后都要從大家庭中分家,另立灶臺,所以農(nóng)村把分家說成是“另起爐灶”,搭砌好了一堂新的土灶,就標志一個新的家庭誕生了。
如今隨著時代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灶的發(fā)生變化了,一些煤氣灶、電磁爐已取代了土灶,現(xiàn)如今農(nóng)村的土灶只有辦紅白喜事才用,在這里吃飯,總讓人有一種憶往昔崢嶸歲月的感想油然而生。(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07980/
土灶香味濃的評論 (共 8 條)
- 且聽詩吟 推薦閱讀并說 好美的文字,超喜歡,推薦手機故事網(wǎng) ( www.shoujigushi.com )做了推薦 小時候,生活在農(nóng)村,土灶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炊具。形狀基本相似,土灶大都用磚加泥巴砌成,土灶有90多公分高,有1.5米長,上寬下窄的長方形灶臺,安放鍋的位置是圓形的,有灶臺、灶門、鐵鍋等部件組成,各有用途,缺一不可。土灶有兩口鍋或三口鍋,前鍋大于后鍋,右邊還有一小鍋,灶鍋大小的尺寸等都要精確地計算好。前鍋用于炒菜,燒水、煮豬食,后鍋用于熱水,右邊小鍋一般用于蒸飯,熱酒等,灶臺都有灶門,用來添柴燒水做飯。土灶燒干柴,
- 王平如是說 推薦閱讀并說 欣賞佳作!創(chuàng)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