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橋的土墳
文●蘇寶大
想起了施家橋的那座土墳。
那天,和煦的風,燦爛的陽光,鋪滿一地的油菜花,田野里的風裹挾陣陣的芬芳。我驅車去了興化市新垛鎮(zhèn)施家橋村施耐庵陵園,去瞻仰元末明初的大文學家——施耐庵。
一下車,踏上陵園寬敞的廣場,就被一沖天而立的高大白色四柱的三門牌坊吸引了。我抓起相機,咔擦咔擦拍攝了起來。牌坊額的正中橫梁上,由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寫的“施耐庵陵園”五個大字,在陽光的映襯下,金黃金黃的。
跨進到陵園的大門后,我直奔去了施耐庵的墓園。
墓園,沒有門,也不大。一進得墓園,就踏進到了施耐庵的安息之地。就見平地隆起一高高的圓錐形的土墳。土墳高約3、4米,下座直徑約4、5米,底座一周,由一塊塊青磚砌成的高約1米的攔土磚墻。土墳前,立一塊灰色的長方形的普通水泥石碑。碑書“大文學家施耐庵先生之墓”。土墳的東側、西側和北面,整整齊齊栽種幾棵松柏,猶如衛(wèi)兵靜靜守候著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我靜靜地默默地站立在施耐庵土墳前,看著這簡陋樸素的土墳,腦海里突然冒生出亞斯納亞-波良納莊園里奧地利的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筆下描寫過的那個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那個簡陋的土墓:“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 “他的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人間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溫暖的墳墓……”我想,施耐庵的土墳也應該如茨威格筆下所描寫的那樣吧。因為施家橋的土墳,同樣的簡陋,同樣躺臥一位曾經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經典的無價之寶的精神財富的偉人,同樣被后人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圣神之地。因為土墳的簡陋,所以才蘊含著偉大。
我懷著對這位《水滸傳》的作者懷有崇高的敬仰之心,我莊嚴肅穆地圍著這座土墳圍著這位偉人的葬身之地,輕輕地默默地走著,唯恐驚攪了這位安息此地飽經憂患的老人。轉到土墳前,我恭恭敬敬莊嚴肅穆向這位大文豪深深地三鞠躬……
走出墓園,向南跨過小橋不遠,便見四角方亭的一塊白色長方形的玉碑上,刻有蕭嫻題寫的“千秋才人”四個粗大的藍體字,蒼勁有力。背面刻有《重修施耐庵墓記》:“施耐庵墓始建于明初,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于一九四三年復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墓列為江蘇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二年省人民政府撥款重修。爰書以志。一九八二年趙樸初?!睆倪@墓記中的文字,可見一代代的國人并沒有忘記躺臥于施家橋這土墳里的這位文學巨匠。
走出亭子往西,上了一座用青灰色的大理石塊磊砌而成的石頭拱橋。站在這高高的拱橋中間,環(huán)顧西周,小橋流水,柳絮垂岸,滿地的草坪,滿眼的花朵,蔥綠的香樟樹、枇杷樹、翠竹、松柏,還有一幢幢單檐歇山頂式的黑墻灰瓦和紫紅色的門窗,古色古香。我站在拱橋之上,環(huán)顧這“風水寶地”,我不禁贊嘆起張惠仁寫的一首詩:“隔岸白駒迷曉霧,盤球獅子沐晨陽。耐庵泉下泰然臥,評說由人論短長?!?/p>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