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多事!
那本《蘇東坡傳》已經(jīng)在書架上放了四五年,自從《京華煙云》后再沒讀過林語堂的書。結婚前看到睿爸的書架上有本《吾國吾民》,說是大學時讀過,我翻了兩頁,實在也是不喜歡。三月的江南,讀散文輕了,讀雜記重了,讀小說又嫌不夠意境,所以從書架上拿了《蘇東坡傳》來讀??墒?,一個中國人讀另一個中國人翻譯的另另一個中國人用英文寫的另另另一個中國人的傳記,明明是一群中國人,偏偏夾了一堆英文和英式思維解讀的中國文化,滿紙的民主、星座、信徒、英尺,那叫一個生份別扭!不知蘇大學士作何感想。
想起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寫的那本《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的母語是中文,安德烈的母語是德文,他們一人前進一步,半途相會——用英文通信,然后由龍應臺將之譯成中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和他(安德烈)透過越洋電話討論——我們溝通的語言是漢語: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為何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這個詞的德文是哪個?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后,是不是主題更清楚?我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中文的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你這一個論點,可否更詳細地解釋?”然后,龍應臺再將自己用英文寫給兒子的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只能重寫,不能翻譯,翻譯便壞”。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完全符合中國審美的行云流水般的文字。
或者,林先生寫《蘇東坡傳》是身負著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所以,中國人讀得謷牙詰屈,英國人可能正如沐春風。不知道林先生是不是看到過中文譯本,看到中文譯本時是不是在心里感嘆:“是誰多事!”我在朋友圈里抱怨:這本《蘇東坡傳》讀得全然不見蘇大學士的風骨,他的那個“宋朝”也一定不是我們熟悉的“唐宋元明清”的“宋”。有朋友笑話說,“那就扔了吧!”事實是,我已經(jīng)把它扔在書架上四五年了,這次是不是該直接拿來生火烤肉!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1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