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畏,有所不畏
古代的中國人畏懼上天,而同時代的西方敬畏上帝,數(shù)多年之后,西方人依舊敬畏上帝,但是,在中國,無神論的推廣致使“老天爺”不復存在,部分中國人似乎到了一種“無所畏懼”的狀態(tài)。但“無所畏懼”真的好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當然,我并不是推崇有神論,鼓舞大家重新相信“老天爺”,我們只是似乎應該對有些東西有所畏懼。但有人反對說,憑什么要害怕某些東西呢?無所畏懼闖天下不是更爽,更痛快嗎?曾經(jīng)我也這么認為過,但一件事改變了我的看法。我所在的大學宿舍,室友關(guān)系并不是那么融洽,大家就像一盤散沙,不得已裝進一個盤子里。我曾想努力改變一下,當我一個一個的詢問室友的想法,他們給出的答案竟驚人的相似:我就是看不慣某某某,為什么要將就,離了他又不是活不了了。當時我的腦里蹦出的就是這句話:人啊,真的應該有所畏懼。然后再仔細想想,從到小孩子的叛逆到犯罪殺人,從人與人的沖突到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始作俑者其實就是所謂的“無所畏懼”。小孩子的叛逆、不聽話,實則是不畏家長,不畏老師,哪怕有一方值得他害怕的,他就不會那么肆無忌憚。犯罪殺人,人與人的沖突,國家外部戰(zhàn)爭,其實是因為人們不畏流血,不畏戰(zhàn)爭,不畏生命。
有人會說了,中國的俗語有很多,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初生牛犢不怕虎”“勇者無畏”,似乎都在某種程度上鼓勵大家無所畏懼,難道這些話都錯了?當然沒錯,這正好也引出了我的中心觀點:我們是應該有所畏,但我們只畏應畏者,正所謂“有所謂,有所不畏”。那么到底什么是應該,什么是不應該。其實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正確答案。我們應該畏懼戰(zhàn)爭流血、犯罪殺人、矛盾沖突和生態(tài)失衡等,我們應該不畏挫折困難,糟糕現(xiàn)狀,黑暗迷茫,這才是應是的我們。為什么網(wǎng)上總是噴子無數(shù),在日本問題以及最近的“薩得事件”上,揚言要開戰(zhàn)踏平日本和韓國,就是因為他們不害怕戰(zhàn)爭,不知道戰(zhàn)爭是殘酷無情的,他們什么張狂到什么都不害怕。
有所畏,有所不畏,這,才是應是的青少年,才是應是的中國人!
除此之外,還有句題外話,中國的歷史那么久遠,先人身上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但并不是機械的學習具體行為,而是將其行為濃縮成思想運用到現(xiàn)在。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16244/
有所畏,有所不畏的評論 (共 3 條)
- 浪子狐 推薦閱讀并說 欣賞,祝您創(chuàng)作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