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選讀》后敘
作者簡介:施仲貞,副教授,博士。
歷時年余,我與妻子合撰的《楚辭選讀》終于面世了。不曾料到,我此生竟能出書;也不曾料到,我會以這樣一本小書開始自己的著作生涯。我雖明知其殘缺,也預料其將因殘缺而遭覆甕之譏,但我必將寶之,存之,正之,補之,如同父母待我一般。
去年九月十二日,我出乎意料地接到復旦大學徐志嘯教授的電話。他受秋霞圃書院李耐儒先生的委托,幫忙物色一名青年學人來編撰《楚辭選讀》,希望我能接受此項“工程”。對徐先生的獎掖和提攜,我既深表感激,又惟恐有負所托。于是,就懇請徐先生容許我看過體例后再作決定。
當日,我即寫信給正在加拿大考察的周師建忠先生,征詢他的意見。凌晨,周師不辭勞累,回信叮囑我要接受徐先生的厚愛,并強調這是對我的一次鍛煉和提高,何況還有稿費,更是好事。仔細一想,周師所言甚是,自當遵從。
盡管瓣香周師研讀《楚辭》已近八年,但我一直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離騷》一篇之研讀,而于其他諸篇大多未得甚解。《楚辭選讀》編撰伊始,我就恍然發(fā)現(xiàn)自己學有不逮,舉步維艱,如同使蚊負山,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征得秋霞圃書院李耐儒先生的同意下,我盛情邀請妻子協(xié)同作戰(zhàn)。妻子雖不甚涉獵《楚辭》,然其語言天分正可彌補我之不足。起初,妻子并不同意,勸我放棄。后來,妻子見我整日焦頭爛額,入迷途而不返,遂不忍于心,終允諾參編。(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妻子與我,相識于南京師范大學,同年碩士畢業(yè)。2009年9月9日,我們登記結婚。當時,妻子已工作年余,而我仍為在校學生。記得,有一次與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位編輯聊天,對方問我是否已婚。當我告知已婚近兩年,對方頗為驚訝,并好奇地問道:“時為一名在校學生,你何來勇氣結婚?”聞知此言,我立馬赧顏汗下,略加思索后答道:“有勇氣者實非我,乃我妻子也?!睂Ψ铰牶螅┥泶笮?。
婚后,我們雖收入微薄,然平居儉樸,衣食有余。由于一直分居兩地,故每逢假期我皆歸心似箭地趕赴無錫,與妻子團聚。學業(yè)之壓力,工作之疲憊,旅途之無聊,也常因歸家之欣喜而沖淡無影。短暫相聚后,又需匆匆離家,奔赴異地,或依戀不舍,或惆悵茫然。每一念及別時之語,慨然有嘆,恨不能有分身之術,然終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矣”!
我生性愚鈍,不諳人事,不明情理,或為人所擾,或為事所煩,或為情所累,或為理所困。我雖亟欲獨自一一破解之,然常常治絲愈棼,終計無所出,而不知有所進,不知有所守,不知有所退。無奈之余,我只好求助于妻子。指顧之間,妻子將個中緣由向我娓娓道來,言明某人某事何情何理,并力勸我看淡榮辱得失,讓不知其然而苦不堪言的我立馬茅塞頓開,不禁破顏大笑!故我雖偶處困境,然終有所脫!記得,妻子有一次嗔怪道:“本指望你成為我的靠山,沒想到我卻成了你的靠山!”我自慚形穢,并安慰道:“你于我,如同草木之靠山;我于你,如同魚蝦之靠水?!眴韬簦抑残以?!
妻子始翻讀《楚辭》,深感其晦澀難懂,常常棄書而去;后與我相對摩玩切磋,咀嚼涵詠,浸覺其雋永有味,有時竟愛不釋手。其情之所鐘,尤在《九歌》。在編撰《楚辭選讀》時,我們先后檢閱了十余本楚辭著作,或指摘疵病,或擊節(jié)嘆賞,皆一一記錄在案,以資借鑒、引用之需。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我們終于完成了《楚辭選讀》的初稿,如釋重負!沒過幾天,我就接到李耐儒先生的電話,他略帶怨氣地責備道:“你還是未能領會我原先提出的體例要求!”從其失望的語氣中,我料想他當時大有“所托非人”的感慨。掛斷電話后,我還是一頭霧水,感覺李先生的新要求將無法完成,故打算放棄修改。當妻子得知我的想法后,她立馬勸解道:“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接手?現(xiàn)在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又怎能舍得半途而廢?我料想,很可能是你的語言表達出了問題,而造成了如今的誤解?!闭f完,妻子就與李先生通了電話,發(fā)現(xiàn)結果正如她所預料的。后來,當我們再次把修改稿交給李先生時,他頗為欣慰,并極力邀請妻子再獨自編撰一本。出乎意料的是,妻子對李先生的好意竟然加以婉拒。我好奇地問其緣由,她笑答道:“凡事要量力而行。我本非學古文出身,讓我去編撰古書,如同讓馬替牛耕田,其結果可想而知。”
如今,每閱此書,皆如溫舊情,如見往事。家中藏書不下千本,惟此書不忍置于他所,常于床頭,伸手可得開闔,惜之如手足耳目,何其愚也!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1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