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趣談
原創(chuàng)文/金江
記得小的時候,每到端午節(jié),村里大人孩子們就嚷嚷著,過“五月蛋窩”(音意)了。
我老家在冀東南地區(qū),北部與天津接壤,說的是山東話中夾雜著點天津味的方言。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農(nóng)村文化還相對落后,人們對端午節(jié)和端午節(jié)的淵源不是很清楚,口口相傳,就把個五月端午說成“五月蛋窩”了。小的時候,過五月端午節(jié)非常簡單,既沒有社火,也沒有龍舟竟賽什么的,人們只是從地里割一些野艾蒿葉,插在所有屋門上或窗上,說是用以趨邪避災。包棕子吃棕子也不是很普遍,只有少數(shù)講究的人家才有棕子吃。一般人家這天包頓餃子或蒸鍋包子吃就算過節(jié)了。我們老家,不管什么節(jié)日,吃的最多的就是包子和餃子?!拔逶碌案C”這一天,孩子們最高興的,莫過于將艾蒿編成的圈帽,每人一頂帶著,手里還抓著一把艾草,在一起游戲或藏沒沒(捉迷藏)。
我好奇心強,記得十來歲的時候,就“五月蛋窩”是個什么節(jié)日?為什么叫“五月蛋窩”?問過我父親。他說,“從我小的時候就過這個節(jié),究竟是什么來頭我也鬧不太明白?!备赣H看我一臉茫然,又補充說,“你去樊先生那問問吧!”
有一天晚上,我早早地吃完晚飯,去了樊先生家。父親說得樊先生是快70的人了,在我們村算是最有學問的人,好像上過私塾,寫得一手漂亮毛筆字,平時靠看風水和為人代寫書信什么的,撈點小外快補貼家用。先生從小讀些詩書,高不成低不就,農(nóng)活又干不來,三十多歲才娶了個媳婦,始終也沒給他生下一男半女,生活過得免免強強。可以說,他生活的主要來源全靠一張好使的巧嘴和他手中的毛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樊先生知道我的來意后,不但沒煩,反而夸獎我,“小小年紀就愛問個究竟”。他手里平時老是拿著個紫砂小茶壺,不時的送到嘴邊喝上一口。樊先生瞇著一雙昏花的小眼睛,打開了“話匣子”。“'五月蛋窩'這個叫法,是村民不知就里,人云亦云的就這樣輩輩相傳下來了。”“吱”的一聲響,先生端起小茶壺喝了口水后說,“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這個節(ji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災祛病、祈求健康的民俗節(jié)日。”他喝水很勤,幾乎說幾句就端一次小茶壺?!岸宋绻?jié)又名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據(jù)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江殉國的日子?!闭f到這兒,先生干咳了兩聲,清了清嗓子繼續(xù)說,“戰(zhàn)國時代,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后,悲憤交加,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前去打撈,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從此,人們?yōu)榧o念屈原,將這一習俗綿延至今。這就是人們吃棕子和劃龍舟過端午節(jié)的來歷。明白了嗎?小家伙!你再長大些,可以找些歷史書藉看,就會更明白的?!蔽亿s緊給先生鞠躬道謝!
從此,我就將先生的話說給小伙伴聽,講給大人聽。他們雖然一時明白,但過后仍沿用原來的叫法。我老家一帶至今人們把端午節(jié)還叫“五月蛋窩”。
2017年5月21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1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