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莊燒餅
說起燒餅,朋友們都不陌生,周村燒餅、徐家吊爐燒餅、黃橋燒餅……可是你吃過寺莊燒餅嗎?我們老家的特產。
初次見到寺莊燒餅,還是沒結婚前,三十里路程,騎自行車趕到婆婆家的時候,已近中午,婆婆怕我餓著,給我拿了幾個燒餅,看起來沒有蛋糕松軟,聞起來沒有餅干香甜,但吃起來卻是松脆甜香,不由得對這其貌不揚的吃食另眼相看了。
寺莊燒餅做起來講究,因老公的本家二哥就是村里做燒餅的兩家之一,閑來無事,經常去二哥的燒餅屋坐坐,也就熟悉了做燒餅的全過程。一張案板、一個爐子,二哥的燒餅屋就設在了他的西廂房。
首先烘烤用料講究:烤炭是果樹木燒成的,每年秋天果樹串枝的時候,二哥總是收藏大量的果樹木,劈成一尺見長的木段,碼在南墻根下,準備下一年烤燒餅用。
燒餅的爐子是沿襲了老一輩人的壘砌方法,見過農村盛麥子的大甕吧?把底兒扣了去,甕口朝外對在墻上,用磚壘起來,里頭抹上厚厚的泥做保溫層,一個爐子就做成了。
其次,和面講究:面里放花生油、雞蛋和酵母,面開了才能做燒餅。(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烤燒餅的炭要現用現燒,每天二哥都是凌晨四五點鐘起床,二哥生火,二嫂發(fā)面。燒3個多小時后,木頭燒成炭,用灰封起來,二嫂發(fā)的面也開了,這時就可以烘烤燒餅了。
二哥二嫂做燒餅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二嫂負責做,二哥負責烤。
把面揪成餃子劑子大小,象包小籠包一樣包上白糖粉,二嫂說這種包法是防止漏糖,因為面里有油,所以包的糖很容易到邊且容易起鼓兒。然后撒上芝麻,正面搟幾下,反面搟幾下,一個燒餅做成了。二哥負責給燒餅反面抹點油,這油抹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多了貼不住,少了熗不下來。然后對著爐子“啪”地一甩,燒餅穩(wěn)穩(wěn)當當地貼在了爐子上。這真是技術活,就甩燒餅這一招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甩不準的話,燒餅不是摞在一起就是掉到炭火里了??粗鵂t子內氤氳的火光,燒餅漸漸地上了顏色,二哥還要不時地用手蘸點水甩到燒餅上,這樣烤出來的燒餅脆而不干,香酥可口??粗鸷虿畈欢嗔耍缬眯$P子把燒餅熗下來,放在一邊的蒲蘿里。一爐可以烤100多個,一個多小時,這樣算起來,除去發(fā)面的時間,一天也就能烤五六百個。
放假回家我總是愿意呆在二哥的燒餅屋里,看著二哥二嫂有序地忙著,聽著二哥東扯西拉地講古,順便也能幫二嫂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咱這燒餅也有歷史了吧?!薄澳鞘?,多少年不知道,反正從老輩就開始做了,估計得二三百年吧?!?/p>
“你知道為什么咱的燒餅是起鼓的?”是呀,寺莊燒餅的確和其他燒餅不一樣,超市里賣的周村燒餅有甜味的但不起鼓,這是為什么呢?“這里面有故事?!倍缱院赖卣f。“又來了,就你能瞎編?!倍┼凉炙皠e聽他的,瞎編不上稅?!辈恢朗遣皇钦娴挠羞@個傳說,二嫂不讓說,二哥也就不再說了,燒餅到底有沒有傳說,對我來說仍是一個謎。
烤燒餅不容易,劈柴、和面、發(fā)面、刷鍋、烘烤……烤制出一個燒餅得經過20多道工序。二哥的燒餅一年四季供不應求,到了集上,卸下車,二哥往那兒一坐,人們就三三兩兩地圍攏過來,用不了二三個小時,二哥就打道回府了。趕上過節(jié)或誰家有紅、白喜事,人們就會買些燒餅當做禮物,二哥家的燒餅就需要提前去訂,晚了可就買不到了,特別是春節(jié)前,各家各戶都要準備點燒餅給親朋好友,二哥二嫂就格外的忙,有時甚至忙通宵。
烤燒餅是個體力活,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人愿意學,二哥已有十多年不做燒餅了,年紀大了,體力不支,兒女也不希望他勞累?,F在寺莊做燒餅的只有一家,老兩口也都六十多歲了。再加上材料逐漸短缺,果樹木漸漸少了,做燒餅爐子的大甕現在也很少有賣的了,而一個燒餅爐只能用五六年。寺莊燒餅這種傳統(tǒng)的老手藝將絕跡于世,有時候也感覺挺心疼的。曾有人嘗試用烤箱做燒餅,做的燒餅雖然脆卻不夠酥,口感不好。
春節(jié)拜年的時候和二哥談起這個問題,二哥一臉凝重地說:“燒餅,難啊,……”
是啊,單靠個人的力量去保護和傳承是不夠的,萊州的卸甲庵豆腐憑借地名的傳說搭上了旅游文化的順風車,現在正火得不要不要的。麻渠大糖也開始了聯合經營的模式,不但在本地走街串巷地賣,還開始了網上銷售。寺莊燒餅,你的出路在哪里?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1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