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化的天官牌坊(1)
藝術(shù)化的天官牌坊(1)
在宜昌歷史上,有一個人是不能忘記的,那就是王天官。
王天官是宜昌人對王篆的尊稱。王篆,明正德十四年——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519-1603年),字邵芳,宜昌點軍紫陽人。據(jù)說王篆天資聰穎,青少年時期就很有才名,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鄉(xiāng)試考中舉人,隨后即出任江西吉水縣知事;七年之后,王篆參加會試又考中進士,升任兩京都御史,晉位少宰,亦稱吏部侍郎。是時,鄉(xiāng)人稱王篆為”王天官”。
王篆為官不徇私情,秉公執(zhí)法,名播朝野。雖在吏部任職,但“對軍國官府大事,凡其所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很受時任宰相的張居正賞識,并把他作為天下英才推薦給朝廷。據(jù)說明神宗朱靖鈞還把王篆的名字寫在御屏之上。張居正死后不久便受到反對派攻擊,王篆也受到彈劾,神宗立馬翻臉。下詔罷免了王篆的官職。歸居故里后,王篆以誦讀詩書經(jīng)史為樂,寫有《東山寺記》、《重修至喜橋記》、重修城隍廟記》以及《六一書院記》等文,夷陵進士雷思霈(翰林院檢討)在王篆八十壽辰的時候作《少宰王篆壽序》,稱贊:“國朝以來,楚無登太宰者,即佐太宰而總而官專且久者,亦不多得。惟公以少司寇移少宰最專且久……余不敢侈言他事,而惟道公所以報國,乃天所以壽公者,今天下后世知公后耳。”
只是雷思霈沒有想到,宜昌人很淳樸也很老實,很真實也很歸順,有一說一,不喜歡“日白”(宜昌話:騙人的意思)。他們不知道少宰是什么官,倒是知道王篆在天朝當(dāng)大官,所以都稱其為“王天官”。這樣的稱呼也是有根據(jù)的,少宰就是現(xiàn)在的組織部、人事部的部長,掌管著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diào)動等事務(wù);天官本是“天官冢宰”的簡稱,為百官之長。唐代武則天在位時曾一度改吏部為天官,后世就以天官為吏部的通稱,宜昌人把王篆尊稱為王天官看來是有根據(jù)的,不是和現(xiàn)代人那樣盲目的見官就溜須拍馬。
高齡的王篆死后葬在東山寺旁,也就是現(xiàn)在的東山烈士陵園一帶,后來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末開發(fā)東山時墳?zāi)贡粴?。民間傳說,當(dāng)年打開王篆的棺槨時,因其棺木為沉香木,開棺后王篆面色紅潤,身穿青色朝服,連胡子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不過瞬間便面如土灰,衣服也迅速風(fēng)化了。隨同王天官陪葬的有三本書和一把寶劍,后來都不知所蹤。還有人說,如今濱江公園大門的牌坊便是仿照當(dāng)年天官牌坊的樣式建造的,這明顯是假話,那條狹窄的民主路怎么能容得下那樣的龐然大物?不過他的那塊雙龍雙面碑如今在他的老家依然默默地豎立著,那是后來從他的墓地搬過去的。(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那個王天官造就了宜昌的三個地名。其一是宜昌老城區(qū)里面的一條雖短而狹窄的小街——中書街。據(jù)《東湖縣志》記載,因明代中書王篆曾在此立中書坊,故得“中書”之名。那條街也是被稱為“前清第三支筆”的大書法家顧槐和他的那個曾三任河南南陽知府的兒子顧家衡的故居,所以在宜昌小有名氣。
其二是宜昌古城外的天官橋。天官橋舊名常家橋,很久以前是宜昌城區(qū)通往市郊的一條重要通道,王篆重修以后就改名天官橋。原來是一座木橋,明清兩代多次修繕,并在民國35年(公元1946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橋,最近的一次維修和擴建是去年的事。明清時代,那條街就叫天官橋街,民國前期改為大公橋,后期被稱為復(fù)興后路。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改名為東風(fēng)橋街,到了1973年又改回到大公橋街。時至今日,那條又舊又破的大公橋老街依然變化不大,但那座大公橋已不復(fù)存在,只有金江銀座后面的天官橋迄今猶存。
原來世居鄉(xiāng)野的王家在王篆當(dāng)官以后,當(dāng)然會搬到宜昌城里居住。據(jù)史料記載,其父王良策,號柱山,教子甚嚴(yán),加上王篆自幼聰明,少時在東山寺借讀的時候,就能將縣太爺?shù)摹皷|山和尚送西瓜,些許禮物”對出絕妙下聯(lián):“南海菩薩拜北斗,天大人情”。后來王篆晉升到吏部左侍郎,他的父親王良策因兒子顯貴,為炫耀鄉(xiāng)里、光宗耀祖,便在所居住的南正后街的街中心,豎起一個大牌坊,上書“天官封寵”四個金字,從此,這個牌坊就被世人稱作天官牌坊,這條街也被稱作天官牌坊街。
這條街最開始叫南正后街,因為明代的時候豎起了天官牌坊,就被叫做天官牌坊街,據(jù)史料記載,清末民初的時候,宜昌古城里的二架牌坊街(今天的新民街)隔著府署前大橫街(今天的獻福路)與天官牌坊街相對,形成一個十字街口,俗稱大十字,是當(dāng)時城內(nèi)商業(yè)繁華的街市之一。天官牌坊街上,繡花、刻字、繅絲等手工作坊較多,各種商號店鋪也很多、民國時期,依照孔孟之道的“禮義廉恥”為治國之綱,而更名為四維街,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翻身作主,就又被改名為民主路。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1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