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書院
我和啟明的“回滬順路游”第二年選擇是常州到無錫,這是我們第一次離開大本營的“游”。無錫有一個東林書院,對旅游者來說是一個冷門,對讀書人來說卻是一個重要去處。
北宋政和元年,也就是1111年,無錫官員李夔陪同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楊時到無錫南門保安寺游覽。楊時見這里前臨清流,周圍古木森天,與廬山東林寺頗為相似,是一個研究和傳授學問的理想場所,便有意長期在此講學。李夔知道后,全力贊同,于是定此學社為“東林”。楊時離開后,東林書院逐漸荒廢。
元至正十年,也就是公元1350年,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東林庵,學舍被辟為東林庵。
明朝萬歷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新修復并在此聚眾講學,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聲名大著。顧憲成撰寫的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戶曉。
這副對聯(lián)并不是在東林寫成的。相傳這副對聯(lián)是顧憲成年輕時即興應對啟蒙業(yè)師陳云甫而作。當年寶雞知縣陳云甫乘船路過張涇,岸邊傳來一陣稚嫩的孩童讀書聲。陳云甫循聲走入一戶破落人家,只見兩個孩子正借著燭光專心夜讀,他有感而發(fā),當即吟出一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沒想到其中一個孩子脫口對出一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于是,這幅天下名聯(lián)就這樣產(chǎn)生了。這個孩子就是“東林先生”顧憲成,另一個是顧家老幺“東林八君子”之一的顧允成。1947年,唐文治、錢基博、錢基厚等30人發(fā)起重修東林書院。時任東林小學校長的顧希炯(顧憲成十四代孫)從惠山顧憲成專祠將這副對聯(lián)拓來,制成抱對懸掛在依庸堂內(nèi)。從此,這幅對聯(lián)就成為東林書院的標志。
東林講學對當時的社會思想起到撥亂反正的巨大作用,引起朝野士大夫及遠近縉紳學者的一致推崇仰慕。他們在講習之際,往往間或議及朝政,裁量人物。當時朝野之士欽慕其風,多遙相應和,全國各地學者,有的跋涉千里,爭相前至東林參加會講。東林書院會約儀式:每年一大會,或春或秋,臨期酌定。先半月遣帖通知。每月一小會,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舉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為始,會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啟。每會推一人為主,說“四書”一章。此外,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凡在會中,各虛懷以聽。(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明天啟年間,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把持朝柄,弄權亂政。很多讀書人利用東林講學的機會,揭露和批判魏忠賢等閹黨倒行逆施、禍國殃民的行徑。一批與東林講學有聯(lián)系或?qū)W術觀點相同、政見一致的朝野官員,也加入進來,對閹黨口誅筆伐。魏忠賢等閹黨一伙惱羞成怒,采用栽贓陷害等種種卑劣手法與伎倆,將朝野與東林講學者有聯(lián)系的一大批正直官員統(tǒng)統(tǒng)稱為“東林黨”人,殘酷迫害。以“東林”為口實,向全國頒示309人的《東林黨人榜》,進行公開通緝。還編造各種黑名冊,如《東林籍貫錄》《東林點將錄》《東林朋黨錄》等。借以陷害正人,以泄私憤。并羅織蔓引,企圖一網(wǎng)打盡。大批東林人士遭到殘酷打擊迫害,許多人冤死詔獄。
天啟五年,也就是1625年,閹黨下令拆毀全國書院,東林書院主要建筑依庸堂首先被拆毀。無錫知縣吳大樸來到東林書院,實地監(jiān)督執(zhí)行拆毀之事。差役當場坐提易價,倉促變賣,并詳細登錄領買者名姓、物料名稱、數(shù)量、銀額等,同時備文畫冊,畫押具結(jié),作為題解憑證。
天啟六年五月初旬,經(jīng)過22年講學風雨滄桑的東林書院,已被全部拆毀。書院院田200畝、書院所占16畝院田等,也經(jīng)差役現(xiàn)場實際變賣,共折得白銀600余兩。書院左側(cè)的道南祠,因為是官資所建,所以才沒有被拆除。東林書院被嚴令限期全部拆毀后,全國各地大批東林黨人士慘遭迫害,其社會影響面廣,波及范圍大,株連甚眾,而且由此引發(fā)國內(nèi)多起重大民變。如武昌、山東、蘇州、常州等地都曾先后發(fā)生。這就是震動明末中國史壇的迫害東林黨人的重大事件。
1966年,毛主席發(fā)動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揪出走資派,狠批封資修,人們的思想發(fā)生根本變化。學術權威被打到,學術著作被批判。“走資派”成為現(xiàn)代“東林黨”的代名詞。批判封資修,移風易俗本無可厚非,然以破舊立新為借口,對走資派、學術權威進行人生攻擊甚至人生迫害,就與明朝魏宗賢之流的暴行有什么區(qū)別?
我們來到解放東路,并沒有看到東林書院。有人告訴我們,東林書院現(xiàn)在是無錫市紅衛(wèi)兵小學。無錫市紅衛(wèi)兵小學原名東林中心小學,東林小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光緒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當年東林書院應旨改為“東林高等小學堂”。后來,此地基本上就用于小學教育。
文革期間,東林書院中的牌坊、庭柱、石碑等均遭破壞,40余幅匾聯(lián)全部被當作“四舊”在市中心當眾焚毀。當時,無錫市建筑站有一位職工覺得有些可惜,就從烈火中拿出一塊楹聯(lián)木板,在背面用油漆寫了“無錫市建筑站革命委員會”掛在單位大門口。這才使得東林匾聯(lián)免遭滅門。
雖然我對破壞東林書院不以為然,但是對東林書院進行學術交流的作用還是有寫贊同的。在1974年的“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時,我和啟明以“洪濤”的筆名,寫過一張題為《讀書真的無用嗎?》貼在學校的操場里。在一片“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呼聲中,我們的聲音很不協(xié)調(diào)。幸好沒有被校革委會和工宣隊發(fā)現(xiàn)。
這種贊同思辨的潛意識最終形成了我們“以學為先,持續(xù)學習”的行事風格,這種風格主導了我們的命運軌跡,并在幾次重要關頭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1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