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千里醉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千里醉
蘇洪生 文/攝
說起碧螺春還得從面前的這只顯得有點陳舊的茶葉聽說起。1982年10月5日,我和黃南英在南京撿了雨花石后來到了著名的園林城市蘇州。那時候時興旅行結婚,我倆國慶節(jié)后第二天就乘列車到了南京,蘇州是這次旅行的第二站。拙政園、虎丘幾個景點已沒有什么印象,洞庭湖商場化九角錢購買的這只扁平碧螺春茶葉聽卻一直珍藏著。茶葉聽開始幾年裝得是烘青毛茶,接著幾年裝得是金華龍井。1995年3月金華縣農業(yè)實驗場在栽培迎霜無性系茶樹良種基礎上引進了碧螺春茶葉加工工藝,從此碧螺春茶葉聽才真正裝著碧螺春茶葉。
碧螺春是蘇州著名特產(chǎn),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是一種馳名中外的綠茶,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唐朝時就被列為貢品。洞庭碧螺春則全部用嫩芽制成,500g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足見茶芽之細嫩。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產(chǎn)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碧螺春因產(chǎn)于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區(qū),故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山分東西兩處,洞庭東山為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洞庭西山則為太湖上的小島。東西洞庭山均為果茶間種。這里,太湖碧水,煙波浩渺。茶樹與批把、桔子、楊梅等果樹交錯相間,枝葉相連,根脈相通;從果樹枝葉中透過來的稀疏陽光,浸透著花果之香。(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碧螺春有許多神話傳說。傳說之一: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著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有一天,碧螺姑娘到洞庭東山去砍柴,爬到半山腰聞到一股清香,抬起頭來四周張望,發(fā)現(xiàn)洞庭東山最高峰莫厘峰上有幾棵茶樹,這陣陣清香正是從那里飄來的,她感到很奇怪,于是冒著危險攀上懸崖,來到山峰頂上,只見在石頭縫里長著幾棵綠油油的茶樹,散發(fā)著濃郁的清香,碧螺姑娘采了些嫩芽揣在懷里,便下山回家。到家后,又累又渴,當她把懷中的茶葉嫩芽取出來時,只覺得清香襲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拿些嫩芽沖上開水喝了起來,飲后沁人心脾,余香經(jīng)久不絕,同時覺得精神振奮,疲勞全消。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這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重新爬上山峰,把小茶樹挖來,移植在西山的石公山腳下,加以精心培養(yǎng)。幾年以后,茶樹茂盛,散發(fā)出來的清香,吸引了遠近鄉(xiāng)鄰,碧螺姑娘把樹上的嫩芽焙制成象“銅絲條、滿身毛”的干茶,沖泡后招待大家。大家飲后覺得奇香異常,妙不可言,就問這是什么茶,姑娘隨口回答“嚇煞人香”。從此這種“嚇煞人香”的茶葉在洞庭西山、東山廣為傳播。碧螺姑娘去世后,當?shù)厝嗣駷榱思o念她,就把這種“銅絲條、滿身毛、嚇煞人香”的茶葉改稱為“碧螺春”。
傳說之二:很久以前,洞庭西山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從小失去父母,她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唱的歌特別動聽,給大家?guī)砹藲g樂,西山的人們都十分喜歡她。
有一年春天,太湖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條兇殘的惡龍,他要當?shù)厝嗣衩磕戢I上一對童男善女,還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夫人,當?shù)厝嗣窬芙^了惡龍的無理要求,惡龍就掀風作浪,殘害百姓,毀壞莊稼、房屋,鬧得雞犬不寧,冤聲載道。惡龍危害人民的事,惹惱了東山的小伙子阿祥。阿祥從小以打魚為生,不但精通水性,而且武藝高強,他救貧濟困,見義勇為,心腸也特別好。阿祥經(jīng)常聽碧螺姑娘唱歌,并默默地愛上了她,阿祥決心保護碧螺姑娘,為民除害。他和惡龍在水中大戰(zhàn)了七天七夜,最后把惡龍消滅掉,他自己也身受重傷,流血不止,奄奄一息。鄉(xiāng)親們懷著無限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他抬回家,小心地洗凈了他的傷口,敷上了草藥,還送上各種禮物。阿祥滿懷深情地說:“感謝鄉(xiāng)親們的好意,我已經(jīng)活不了多久,你們把這些東西送給碧螺姑娘吧,只要能天天聽到碧螺姑娘的歌聲,我就是死了,也心滿意足了”。鄉(xiāng)親們把阿祥的話告訴了碧螺姑娘,碧螺姑娘感動極了,他請大家把阿祥抬到自己住的地方,決心親手治好阿祥的傷,讓阿祥盡快地恢復健康。
有一天,碧螺姑娘尋找草藥時,在阿祥同惡龍搏斗流血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一棵小茶樹,在碧螺姑娘的精心培育下,茶樹長出好多嫩芽,生機盎然,清香異常。碧螺姑娘想茶樹是阿祥戰(zhàn)勝惡龍,用心血轉化成的勝利象征,一定能治好阿祥的傷。碧螺姑娘一邊唱歌,一邊給阿祥喂茶湯,果然阿祥喝了這茶以后逐漸地恢復了元氣,身體也慢慢地強壯起來。可是碧螺姑娘從此一天天憔悴下去。原來,碧螺姑娘把精力和元氣都凝結在這茶苗上,不久她便離開了人間。阿祥和鄉(xiāng)親們一起把姑娘埋葬在這茶樹旁的山峰上,這山峰后來就叫碧螺峰。這種治好阿祥病的清香茶葉就叫碧螺春。
傳說之三:康熙年間洞庭西山尼姑庵中有位尼姑,一日下山化緣,在東山腳下的亂草叢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奄奄一息的女嬰,就抱回庵中悉心照料,精心喂養(yǎng),逐漸長大成人。因姑娘愛穿碧螺衣衫,又貌美如春,所以大家都叫她碧螺春。碧螺春姑娘聰敏伶俐,而且喜歡和茶樹為伴,親手栽種了三株茶樹,經(jīng)常澆水、施肥、培土。茶樹長得綠油油的,發(fā)出陣陣清香。姑娘還在茶樹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從善如流、從惡如崩”八個大字。不久有個董貴的惡霸來到庵中,見到碑上的八個大字,心中非常不快,就命下人將立碑人叫來,碧螺春姑娘高聲道:“人要以善為本,以和為貴,行善積德”,并大罵董貴為非作歹,欺壓百姓,調戲婦女,決沒有好下場。董貴腦羞成怒,拿棒朝碧螺春姑娘打去,碧螺春姑娘不畏強暴和董貴廝打起來,雙雙墜入懸崖。后來鄉(xiāng)親們找到了碧螺春姑娘的尸體,把她埋葬在她親手種的三棵茶樹旁,鄉(xiāng)親們?yōu)榱思o念碧螺春姑娘嫉惡揚善的美德,把碧螺春姑娘居住的庵堂稱為“碧螺庵”,把埋葬碧螺春姑娘的山峰叫“碧螺峰”,把碧螺春姑娘種的茶樹采制出來的茶葉叫“碧螺春”。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凈。每年春分前后開采,谷雨前后結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最為名貴。細嫩的芽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條件,加之優(yōu)質的鮮葉原料,為碧螺春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xù)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殺青: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 - 200°c時投鮮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至5分鐘。揉捻:鍋溫70 - 75°c,采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搓團顯毫:鍋溫50 - 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shù)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烘干過程。烘干:采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xù)顯毫,蒸發(fā)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40°C左右,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
碧螺春茶藝表演:
1、沐浴甌杯。用茶壺里的熱水采用回旋斟水法浸潤茶杯,提高茶杯的溫度,這樣能夠使茶最大限度地揮發(fā)香氣。
2、碧螺亮相。碧螺春有四絕之美譽——形美、色艷、香濃、味醇。賞茶是欣賞它的第一絕,形美。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渾身披毫,銀白隱翠,多像民間故事中嬌巧可愛的碧螺姑娘。
3、飛澈甘霖。用左手托住杯底,右手拿杯,從左到右由杯底至杯口逐漸回旋一周,然后將杯中的水倒出,經(jīng)過熱水浸潤后的茶杯猶如珍寶一般光彩奪目,使你更好地欣賞到碧螺春的湯色和外形。
4、雨漲秋池。唐代李商隱的名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個很美的意境,雨漲秋池即向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滿。
5、飛雪飄揚。沖泡碧螺春采用上投法。用茶匙把茶荷中的碧螺春,依次撥到已沖了水的玻璃杯中去。渾身披毫,銀白隱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紛紛揚揚飄到玻璃杯中,吸收水分后即向下沉,瞬時間銀光爍爍、雪花紛飛,煞是好看。
6、聞香鑒湯。碧螺春清香幽雅,獨具天然花香果味;湯色碧綠清澈。
7、共品香茗。第一口品飲碧螺春感到色淡香幽,湯味鮮雅;第二口感到茶湯更綠,茶香更濃,滋味更淳;品第三口時,我們所品到的已不在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氣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機,在品人生的百味。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