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書香
常熟市古里鎮(zhèn)上的鐵琴銅劍樓,系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瞿氏一門五代樓主,矢志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為我們民族秘笈經(jīng)槧的傳承,為漢文化書香的永恒,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鐵琴銅劍樓得到了特別的重視和保護:1982年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葺,1987年正式對外開放;1991年鐵琴銅劍樓再度進行修葺,建立了“鐵琴銅劍樓紀念館”;2002年又對藏書樓進行了第三次修繕;這幾年,在召集專家進行論證規(guī)劃之后,又于2006年12月以后舉行了更大規(guī)模的修繕恢復工程,和建造鐵琴銅劍樓遺址公園以及文化廣場。2009年仲夏,經(jīng)過兩年建設的鐵琴銅劍樓紀念館以全新的面目又開館迎賓了。
瞿氏五代以耕讀傳家,讓書香在瞿家綿延了200多年;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修繕鐵琴銅劍樓,讓瞿氏獻身書香的崇高品質得到發(fā)揚光大;今天,一批批走進鐵琴銅劍樓的參觀者,會將瞿氏的書香種子,傳得更廣、更遠并且使之永恒。
瞿氏定居古里,由始祖逸少公至當代,已經(jīng)傳承了12世。六世公瞿紹基,自當陽縣學訓導辭職歸古里后,在父親庋藏經(jīng)史圖籍的基礎上,廣泛購置宋元善本,旁搜金石古玩,悉心收藏蘇常兩地藏家之書,經(jīng)歷10年,積書10余萬卷。六世公取“引養(yǎng)引恬,垂裕后昆”之意,將瞿氏住宅東四進院落的后兩進作為藏書樓,取名為“恬裕齋”。六世公瞿紹基作為鐵琴銅劍樓的第一代樓主,開了瞿氏盡心竭力藏書的先河。
鐵琴銅劍樓第二代樓主瞿鏞,因儒染家學而性好讀書,他以書下酒,以藏書為樂,時?,F(xiàn)身于書市、典行,不遺余力收藏流散于江浙民間的宋金元經(jīng)槧。為了藏書,他不惜出售腴田。七世公精通金石古玩,因而覓得鐵琴銅劍各一,從此將“恬裕齋”易名為“鐵琴銅劍樓”。經(jīng)過瞿氏兩代人的搜藏、整理、保存,有經(jīng)過父子倆的考辨精研,著書立說,隨使鐵琴銅劍樓的藏書,與當時杭州的八千卷樓、聊城的海源閣以及歸安的皕宋樓一起,并峙海內。
六世、七世公的努力奠定了鐵琴銅劍樓在藏書界的地位,瞿氏后人也一如既往的愛書、讀書、藏書、護書,視家藏典籍勝過了家產(chǎn)性命。1860年—1864年間,瞿氏第三代樓主——八世公秉淵、秉清兄弟為避戰(zhàn)亂,護書遷徙,輾轉大江南北,7次轉移,吃盡了顛沛流離的辛苦。可是,他們“寧舍腴田百余畝,不棄秘笈一兩櫥”,歷時4年與藏書共命運,終于在戰(zhàn)事平息后將家藏典籍安全運回了鐵琴銅劍樓。第三代樓主為瞿氏藏書的世代連綿、百年不散,建立了艱苦卓絕的赫赫功勞。(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第四代樓主瞿啟甲厭惡官場弊政,托病歸里。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內憂外患,戰(zhàn)亂迭起,為確保藏書平安無虞,九世公抱書出走上海,租賃北京西路陋室收貯。與此同時,啟甲不惜遴選家藏,供印影出版以嘉惠后學。其時,十世公濟蒼、旭初、鳳起兄弟還年少,卻也知曉大義,甘心情愿節(jié)衣縮食,協(xié)助父親呵護上海、常熟兩地的藏書。到1940年,第四代樓主積勞成疾,臨終遺命:“書不分散,不能守則歸公。”九世公為鐵琴銅劍樓藏書,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十世公濟蒼、旭初、鳳起仨兄弟,即鐵琴銅劍樓第五代樓主,他們恪守家訓,繼續(xù)舍命護書,終于使瞿氏家藏安然無恙。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們遵照父親的遺命,把鐵琴銅劍樓全部藏書,悉數(shù)獻給了國家(而今,在北京、上海、常熟三館都有瞿氏秘笈經(jīng)槧)。
瞿氏前后五世逾200多年,為了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傳承,為了漢文化的書香永恒,作出了無與倫比的重要貢獻。
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鐵琴銅劍樓,是我們常熟文化的驕傲!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2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