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麥場上

打麥場上(散文)
原創(chuàng)文/金江
上世紀(jì)70年代,農(nóng)村還是以隊為單位的集體所有制。芒種節(jié)到了,小麥馬上就要收割,這讓我想起老家麥?zhǔn)諘r打麥場上的熱鬧景象。
小麥?zhǔn)崭钋笆畞硖?,閑置半年多的打麥場上,突然有了人氣,場屋子被粉刷一新,里邊的鍋灶也有了煙火,幾個上點年歲的社員,在場上忙活著。他們挑來水往場中潑灑,等水略滲下地皮稍干時,就用驢拉的碌碡(一種石制圓柱狀碾軋農(nóng)具),將麥場碾軋平整,以等小麥?zhǔn)栈睾罅罆翊蜍垺?/p>
小麥一旦開鐮收割,麥場上更是熱鬧空前。隨著從地里運回來的小麥越來越多,場上的人們也越來越忙。一般情況下,麥?zhǔn)占竟?jié)的氣候都比較干燥,陽光也較充足,人站烈日下勞作也是非常辛苦,何況麥場上大都是“半百”左右和正值哺乳期的“半邊天”們(強壯勞力都去割麥)?!鞍脒吿臁眰?nèi)耸忠话涯捐?,在場中順序排開,用力翻曬小麥。遠(yuǎn)看她們的動作,就好像舞蹈隊在表演,頭上五顏六色的花頭巾,被陽光一照,顯得色彩斑斕,奪人眼球。
太陽西沉,她們趕緊把晾曬的麥子又堆積起來。小麥堆,就像小一座座小山丘,矗立在打麥場上,還挺壯觀的。然后在麥堆頂部蓋苫布和專用的網(wǎng)罩,周遭再用磚或石塊壓好,以防夜里突襲的風(fēng)雨。第二天,再重新攤開晾曬。兩、三天后,基本干透,然后打軋。(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打軋小麥?zhǔn)莻€技術(shù)活,一般是由隊里的有經(jīng)驗的、上點歲數(shù)的人來領(lǐng)銜。麥子曬干攤勻,然后挑選溫順的驢、馬,每個牲畜拉一個碌碡,六、七頭牲畜組成一組。駕馭這些牲畜的人,頭戴草帽,一身青布衫褲,腳穿平底布鞋,腿上扎著綁帶,一條白毛巾搭在肩上。他移動在麥場中間,左手攥著長長韁繩,右手拿著一把長鞭,驅(qū)趕著與他保持一定距離的牲畜,依次朝一個方向轉(zhuǎn)圈,碌碡發(fā)出“嘠吱嘎吱”的聲響,好像是給牲畜們伴奏加油。鞭子就是指揮棒,要快時,駕馭者把鞭子在空中一揮,“啪”的一聲響,牲畜們聽話地加快了步伐,一點懶也不敢偷,稍有怠慢者,皮鞭毫不留情地打在屁股上,牲畜也怕疼!
經(jīng)過約半個多小時的碾軋,此時呆在場邊上的“半邊天”們,手拿木杈,在不影響牲畜軋麥的前提下,快速翻場。很快,一場麥子軋完,人們馬不停蹄地把麥稭收起堆垛;把麥粒堆放于麥場一角。緊接著又鋪一層曬干的麥子,牲畜們繼續(xù)它們的轉(zhuǎn)圈運動,直到把當(dāng)天晾干的麥子全部軋完,人、畜才收工各自回家。這時,人疲憊不堪,牲畜也精神欠佳。看來,不管是人還是牲畜,都有筋疲力盡的時候。
傍晚,就開始揚場了。所謂揚場,就是借助風(fēng)力,把麥粒中的雜質(zhì)去除。揚場更是個技術(shù)加力氣的活,只有身體強壯的人才能勝任。揚場者雙手握緊木锨,鏟上麥粒,用力迎風(fēng)高拋,麥粒落在腳下,而麥糠及雜質(zhì)則順風(fēng)飄到麥粒的下方。與此同時,另一人,頭戴用麻袋角與角重疊弄成的尖帽,手拿一把新竹掃帚,與揚場者密切配合,快速地掃除揚過的麥堆上的雜質(zhì)。當(dāng)天打軋的麥粒揚凈后,立即裝入麻袋,運到臨時倉庫儲存。之后,再經(jīng)過一兩次的晾曬,徹底干燥后,就開始交公糧了。
后來,改用小拖拉機軋麥;再后來,有了聯(lián)合收割機,農(nóng)民逐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社會永遠(yuǎn)在進(jìn)步!
2017年6月8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2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