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蟬歌(縮寫版)

蛛網粘不住,便依更高技。
居高聲更遠,非為藉秋風。
我的季節(jié)我作主,短吟長嘯自在歌。
——題記
“知了叫,去放釣;知了歇,搶暗烏?!边@是我年幼時在漁村聽到的歌謠。那時我還小,害羞,不敢問大人,沒人為我解釋。天天看著大人忙著漁事,竟也揣摩得入情入理: 知了叫,知了歇,能提醒漁民采用哪種捕魚方式捕獵哪種魚群。等我稍大,自個兒到農區(qū)的姑媽家串門,表哥一句“知了叫,去割稻; 知了歇,把草堆”考我,我笑噴了。
之后,又從老一輩的口中聽到“蟑螂捕蟬,黃雀在后”的話。問蟬是什么,方知知了便是蟬,卻不知此為歇后語,當然不知其義,更不懂得其中蘊涵著物物相克的自然法則。蟑螂,其長相丑陋,又聽說它捕蟬,便覺得它可惡。一時心里疙瘩難以消解,視之為害蟲,總想方設法置之死地而后快。后來才知道是將蟑螂與螳螂張冠李戴了。(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蟑螂捕蟬是一個誤會,玩蟬卻是我童年在夏季里泡完海水之后必玩的游戲。
每到盛夏,老屋東邊的苦楝樹上,蟬歌終日不歇。那高一聲低一聲的吟叫,把我的童心撓得奇癢難忍。于是扯一條相思樹技盤成小環(huán),扎在竹竿梢頭,然后到處尋找蜘蛛網,攪成密實的粘網。準備就緒,便躡手躡腳來到苦楝樹下,循著蟬歌,翹首搜尋。發(fā)現(xiàn)蟬伏枝頭,輕悄悄將蛛網伸過去,待接近時,猛地一按,蟬“知”地一聲,用力掙扎,拍動雙翅,正好粘在蛛網上。趕緊收竿,將知了捉住,掐斷雙翅,捏在掌中把玩,知了便會不斷地唱歌。知了唱累了歇下來,只要你用手撓一下它的腹腔,它立即又高歌起來。這使我想到怕癢癢的人,撓一下他的胳肢窩,便會咯咯地笑個不停,知了莫非也如此吧。那時的我不止一次地這樣想過。
為了能多把玩幾日,便向大人打聽知了吃什么。聽說知了只喝露水,就清早起床,帶著蟬到野外,尋草葉上的露珠,將知了的嘴按在清亮亮的露珠上,如是三番,便以為知了吃飽喝足了,欣然而歸??刹坏街形缰吮阊傧⒘?。失望之極,將知了的遺體扔進溪里,讓流水帶往遠方。有時也挖一個小坑,將知了埋入土中,宛如安葬一個逝者,幾個伙伴還要舉行一個祭奠儀式。雖然沒有咿呀的哭聲,但伙伴們一臉肅穆,儼然內心充滿悲傷。從掌中蟬歌聲聲到兩手空空,也只是指日之隔,那份失落還是蠻沉重的。
秋風吹拂,蟬聲漸稀。不知不覺中,滿村苦楝枝上再也覓不到一聲蟬吟。一日,走到老苦楝樹下,忽然看到一個晶亮的東西,貌似知了,摘下來看,空心透明,幾乎沒有分量。甚覺詫異,拿回家問母親;母親說是知了殼。忽想到村中老先生,便拿去請教,方知那物稱蟬蛻,也叫蟬衣。是蟬之幼蟲所褪之殼,可入藥治病。
覺得蟬衣之說,十分有趣。遂將透明蟬衣放在桌上,左瞧右瞅,不由想入非非。知了也像我們,在季節(jié)更換之際,脫下舊衣,穿上新衣,走親訪友去了吧?知了會不會像燕子,秋去春回?諸如此類的想法,困惑著我的心,成了一個解不開的疙瘩。
我曾于村頭土墻根下,看到過蛇皮。雖也稱作蛇蛻、蛇衣,但感覺卻完全不同。蛇蛻皮換上新皮還是蛇,知了蛻皮后,已不復為知了。像蠶結繭后,投胎為蛾,心里一動,頓生悲憫。蟬蛻有如此輕盈不腐變、無異味的遺體,真咄咄怪事也。后來,我在一些通俗讀物里,知道了有關蟬的常識,昏暗狹窄的視野,宛如拓開一扇窗戶,透來些許科學的亮光。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一紙試卷將我馱進一所師范學校。之后不久,我蹭宋詞的窗側,攀唐詩的院墻。慢慢地,那充滿詩意的蟬歌,在我的心頭嘹亮起來。
“居高聲自遠,非為藉秋風?!庇菔滥系拿洌屛翌I略到了做人的哲理,我開始勤奮讀書,冀求以淵博的知識重塑一個嶄新的自我。
接著撞懷的,是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是駱賓王任侍御史期間,遭誣陷下獄,困于百無聊賴,恰聞蟬唱,觸動思緒,動了自我辯護之意,希望有人能聞其聲,信其高潔,代為表奏,于是詠蟬托志。
詩不能為詩人開脫罪責,因為它不是廟堂辯詞??v然是辯詞,也只能博得滿堂暗許。因為在君王專制的廟堂里,是無需罪證,也無需辯護的。
自古文人就圖口快心快文快,事過境遷后,容易好了瘡疤忘了疼??蓢@自古有才氣的文人,常常是一頭犟驢。在一條道上走到黑,焉能不落個令人扼腕的命運?
聽罷駱賓王的西陸蟬唱,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蟬歌,又在碧樹上費聲不已。這位晚唐才子,在黨錮紛爭中,左右失源;仕途涌波,終生窮困。此時詩人遠聞蟬聲,運筆抒心,托蟬寄意。一聯(lián)“本已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為蟬寫意,為己畫神,道盡心中無限憤懣和悲鳴。
在大唐詩文中,蟬者禪也。蟬舍卑污,趨高潔,饑吸清風,渴飲朝露。一副仙風道骨,讓人仰慕。
然,蘇軾曰:高處不勝寒。一樹碧蔭,終不能保其身,更覺無情甚矣。此蟬之患也,何況還有難防之螳螂乎?
如此說來,蟬既是文人在世俗中清高的形象,又是文人命運多蹇的縮影。
經蘇大才子這么一番點破,蟬飄逸浪漫的影子便在我的眼簾消退,反復迭現(xiàn)的是蟬艱難突破的身軀。蟬總是居于高枝,吸風飲露;蟬來自于地下,短則蟄居四載,長者則達十二、三年之久。歷經如此漫長的黑暗潮濕陰冷,一旦回歸光明干爽熱烈,焉能不發(fā)自肺腑歌唱?此時,蟬還有閑心像仕女猶抱琵琶半遮面嗎?還需要像小文人那樣欲說還休扭捏作態(tài)嗎?只怕短吟低唱難以抒其志,非長嘶高嘯不能展其懷了。
為結束漫長的黑暗而噪,已讓人因理解而共鳴;為爭取短暫的光明而歌,尤使人由衷感偑。
其實,蟬是為愛而歌,為生命繁衍而唱。短短一個季節(jié)要覓取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半個月內要完成一次千難萬險的生命繁衍,沒有熱烈而明朗的歌唱是不行的。對蟬而言,愛不需要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只需要大膽表達,直白傾吐,舒嘯歌唱。對蟬而言,求愛需要準確,需要快捷,任何含混和猶豫,都可能斷送愛,斷送偉大而莊嚴的生命。一曲沸沸揚揚的情歌,一場生生死死的分娩,在不足半個月的熱烈舞臺上,有序幕,有開端,有發(fā)展,有高潮,更有晶亮的結局和尾聲。完美的愛劇,怎不令人深深敬畏!
由此,我想到百靈的歡唱,黃鸝的鳴歌,夜鶯的婉曲,杜鵑的哀吟,還有蟋蟀的唧唧,田蛙的呱呱……其實,都是愛的宣言。正如在生命繁衍面前,分娩沒有貴賤之分,在愛的詞曲里,吟唱也沒有美丑之別一樣。
蟬的生命旅程中,要經歷四次蛻變,飽經艱難痛苦,換來的也只是一個夏天。蟬生命中只一個季節(jié),且只是半個月左右。對蟬來說,沉默是何等漫長,歌唱又何其短暫。十余年的艱辛,才獲得一次短暫的發(fā)言,一次盡情的歌唱。王文籍曰:“蟬噪林愈靜?!比魪倪@一點來說,非但是林,一切富有靈性的萬物,是都該靜而聆聽的。
我敬蟬、憐蟬之情結,仿佛是用唐詩宋詞泡成的一杯釅茶,喝了很久很久,待汁淡水涼,我已人到暮年。嘆命運之曲折坎坷,恰不期而遇蟬的形影,重聞蟬歌,頓覺人生若蟬。讓生命變成一場掙脫黑暗和污濁的艱難突破,讓愛化作一曲無遮無掩盡吐衷腸的嘯歌,讓靈魂變成一只輕靈晶瑩的蟬衣,這是蟬生命的三步曲,能否也是人生的三重奏呢?
歲月流光,我認識了一個渺小的生靈,理解了一曲愛的放歌。用文字來聒噪一下自己的心情,也該是另一個意義上的蟬唱吧!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2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