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清晨,我以一顆朝圣的心,步行到貴陽黔靈山,去追尋一段曾經(jīng)波瀾壯闊的歷史。
黔靈山,被稱為“黔南第一山”,以林幽、湖凈著稱,此刻,它正掩映在一片明媚的春色里,群山蒼翠,滿目生機,潔凈的山路上,是來來往往臉上洋溢著春意的淳樸人群。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充滿著盎然綠意的山林里,誰又能想得到,這里有著一處名為“麒麟洞”的故址,而它竟曾關押過民國時期風云人物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
麒麟洞狹窄而低矮,里面,應該是幽深的吧,站在洞口,我無法想象,他們是怎樣在這里待了七個月的,一旁的麒麟閣,是什么時候建的?此刻,它靜靜地立著,門,是鎖著的,不知這里有沒有當年張楊二人的身影,他們在這里是不是扶欄遠眺外面的世界,去做一個怎樣的思忖?
張楊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無可替代而不可磨滅的英雄,載入史冊的1936年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抗日進程,本著“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兩人不顧身家性命,在西安臨潼華清池,兵諫“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蔣介石,并由此建立了抗日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國共合作,挽救民族于危亡,掀起了全中國聯(lián)合抗戰(zhàn)的高潮。
張學良,是深明大義的,在國恨家仇的當兒,東北易幟,結束內(nèi)戰(zhàn),顯示了他的家國智慧,“傾巢之下,豈有完卵”,沒有國,哪來的家??面對外敵入侵,他首先考慮的,不是自身安危,而是國家和民族利益,楊虎城,也是英勇無畏的,刀客出身的他,24歲就曾賦詩言志:“西北山高水又長,男兒豈能老故鄉(xiāng),黃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干一場”,他同樣也是一個值得后人稱贊而有抱負的鐵血男兒。(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實際上,張楊二人發(fā)動西安事變,他們不是沒有考慮到將會招致的后果,“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國難當頭,他們沒有回避,或刻意保全自己,而是選擇了寧可舍棄自身,也要救國救民,楊虎城將軍,最后在1949年9月6日,國民黨棄守重慶前夕,連同我們熟知的“小蘿卜頭”等,在重慶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毛人鳳指派的軍統(tǒng)特務殺害,而張學良則輾轉更換羈押地,貴州、重慶、臺灣,被囚禁長達54年,并在2001年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歲。
我不知道兩個人被關押在這里時,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反對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的實現(xiàn),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欣慰和擔憂?張學良雖然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尤其是東北三省的淪陷,讓他有口難辯,但這不足以掩蓋他忠貞、愛國的思想光輝。
男兒此生能報效祖國,可以無悔、無憾矣!
我徘徊在山林,抬頭,太陽,正愈發(fā)的明亮,山上的花兒,正艷麗地開放,黔靈湖的水,清澈透底,小鳥,正在山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走出公園時,我回望雄壯的黔靈山,巍峨而連綿的山峰,高高地屹立,需仰望才能看到,我知道,其實,那是偉大祖國的精神之巔,正是這種綿綿不絕的民族魂魄,才支撐中華民族走的更遠,華夏文明亙古不滅。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28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