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拉亂彈秦腔戲
(1)
陜西人沒有說誰不愛聽秦腔的,關(guān)中人沒有幾個不會哼亂彈的。秦腔就是陜西人大喊大叫的聲,秦腔就是陜西人下飯喝酒的菜,秦腔就是農(nóng)村紅白喜事的樂,秦腔就是關(guān)中男女老少的愛。苦了,唱一板;樂了,也唱一板;悲了,唱一板,喜了,也唱一板;生了,唱一板,死了,也唱一板??傄覀€理由吼上幾嗓子,吼的人慷慨激越,吼的人蒼涼豪邁,吼的人心情舒坦。
賈平凹先生在他的散文《秦腔》中寫道:廣漠曠遠的八百里秦川,只有這秦腔,也只能有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勞作農(nóng)民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是他們喜怒哀樂。秦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民眾,他們的家鄉(xiāng)交響樂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還能有別的嗎? 秦腔就是農(nóng)民大苦中的大樂,累了乏了大喊大叫一段秦腔,馬上就來了精神。秦腔與西鳳酒、長線辣子、大葉卷煙、羊肉泡饃,都是陜西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兒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陜西人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臺。
(2)
為啥秦腔要叫秦腔呢? 因為在陜西這塊黃土地上,原始社會存在過秦的部落,春秋戰(zhàn)國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的秦國,秦始皇又在陜西建立了第一個秦王朝,這就把陜西簡稱為“秦”。陜西的人就是秦人,陜西的山就是秦嶺,陜西的川就是秦川,陜西的話就是秦聲,陜西的戲呢,那當然就是秦腔了。
為啥要說是秦腔,而不說是秦劇呢? 這個“腔”字可是大有來頭。老早的時候,南方流行的是昆曲,這昆曲是曲牌體,就是把一支一支的曲牌按照一定的章法組合成套,成為一組嚴密完整的套曲。曲牌是固定的,按曲牌填詞,這就是曲牌體。這曲牌體好是好,但有個缺陷,那就是比較死板,不能滿足劇情發(fā)展的需要。(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秦腔在昆曲之后,另開辟了新的套路,實行了板腔體。這板腔體結(jié)構(gòu),是以不同板式的變化為特征的一種新的結(jié)構(gòu)方法。按照現(xiàn)在的話說,板路就是按照節(jié)拍來的。它是在唱詞字數(shù)整齊的上下句基礎(chǔ)上,通過各種板式(節(jié)拍)的變奏,構(gòu)成一段唱腔。它是用一種曲調(diào),經(jīng)過變奏,形成多種板式。它的唱詞語言是齊言句,以上下對稱的七言或者十言句為基本格式。這就和昆曲完全不一樣了,自由靈活的板式,可以滿足劇情的需要。這就是秦腔叫做秦腔的原因吧。
(3)
要問秦腔到底是怎么來的?是從哪里來的?這還得從老遠老遠的時候說起。要說最遠的,那就得從《詩經(jīng)》的秦風、漢唐的秦聲,到近代的秦腔三個階段說,這有點太遠,那就不要說這么遠了。那就從較近一點的時間說起,秦腔聲腔最早發(fā)源于唐朝的變文詩贊體音樂,經(jīng)過梆子說書中的西調(diào)等曲的豐富,在關(guān)中廣為流傳的民間勸善調(diào)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秦腔的二六板。這就是說秦腔不是那個人一夜間編出來的,而是在民間不斷的流行發(fā)展豐富,逐步形成的秦腔,應(yīng)該說我們陜西的祖先們都是秦腔的創(chuàng)造者。
如果再從最近的說,那就是以二六板為核心發(fā)展為六大秦腔板式,沒有二六板就沒有其他板式。秦腔的基本板式就是二六板,因為上下句都是六個音節(jié),所以叫“二六”。 “二六”板,是一板一眼,節(jié)奏緊湊,敘事性較強,也是唱的最多的板式。在“二六”板的基礎(chǔ)上拉長一倍,就是“慢板”,一板三眼,慢板節(jié)奏舒緩,唱句規(guī)則,多用于抒情,是抒發(fā)人物感情的板式之一。 在“二六”板的基礎(chǔ)上縮短一倍,就是“帶板”,有板無眼,帶板是一種緊打慢唱的板式,往往用于開頭?!暗拱濉笔嵌謇锏呐霭遄兓鴣淼?,也是一板一眼,所不同的只有一個上句,下句一般轉(zhuǎn)入慢板?!皦|板”是將二六板的正規(guī)節(jié)奏去掉,節(jié)奏完全自由的板式,無板無眼?!皾L板”無板無眼,無明顯節(jié)奏,是一種吟誦性板式,似唱似念,如泣如訴,也成為滾白。這些由秦腔二六板引申出來的六大板式,這除了滾板外,都分為苦音和花音,又分為本腔和彩腔。當然對六大板式還有更詳細的發(fā)展分支,使唱腔越來越豐富變化。秦腔的唱腔也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發(fā)展變化而來的。
(4)
真正出現(xiàn)秦腔的這個名稱,最早是見于1933年4月《劇學月刊》上所發(fā)表的,明朝萬歷年間傳奇抄本《缽中蓮》中。當時還叫西秦腔,為啥西秦腔是在南方發(fā)現(xiàn)的呢。秦腔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離不開陜商的,在明朝三原涇陽一帶,商業(yè)處在發(fā)達鼎盛時期,這些富商大賈也需要一種文化娛樂,同時也需要戲劇傳播商業(yè)文化誠信原則,擴大商業(yè)品牌的影響。陜西第一個秦腔班社是華慶班,這是明朝時候的周至舉人張附翔、演員王蘭卿夫婦組建的,華慶班演唱活動了500多年,積累了上千個劇目。
秦腔能夠向外傳播,一方面是靠的陜商,商路就是戲路,秦腔依靠陜商流動而傳播,秦腔也傳播者陜商的經(jīng)營理念和價值觀,秦腔班社也從陜商哪里獲得了利潤和滋養(yǎng),秦腔也服務(wù)于陜西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李自成的軍隊功不可沒。那時候李自成的闖王義軍把秦腔作為軍歌,走到哪里唱到哪里。特別是進了北京以后,李自成不聽昆曲,而要聽西調(diào),西調(diào)就是后來的秦腔。
(5)
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的風格,表現(xiàn)的是高亢、慷慨、雄渾、蒼勁的特點,一唱三嘆,表現(xiàn)出了悲情、悲愴、悲切、悲壯的藝術(shù)個性。特別是生角的蒼涼慷慨、激楚悲愴,旦角的委婉流轉(zhuǎn)、纏綿悱惻,凈角的粗獷豪放、蕩氣回腸,丑角的巧笑逗樂,都貫穿著一種哀婉凄美的憂患,宛如慷慨蒼涼的人生悲歌。可能是過去陜西人煙稀少、無遮無掩的緣故,造就了陜西人性格是粗獷、豪放、直爽、激越,特別是咱關(guān)中人,說話直來直去,端出端入,所以就是喊歌吼戲,這在中國戲曲中是獨一無二的。
在秦腔里有這樣的說法,“千斤道白四兩唱”,就是說道白比唱腔更難。道白要講究語言的功力,發(fā)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晰,抑揚頓挫,聲洪氣足,演員要有“噴口”的能力。特別是丑角演員,主要是憑借道白,不是唱而是說,打動觀眾。
(6)
秦腔在陜西分為幾個流派,東路秦腔就是以大荔為中心的同州梆子,以鳳翔為中心的西路叫西府秦腔,中路的是以西安為中心的叫西安亂彈,以漢中為中心的南路是叫漢調(diào)桄桄。人常說,東咹咹,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以后秦腔的發(fā)展,基本是以西安為中心,代表著陜西秦腔的風貌。
在秦腔的舞臺上,怎么來看戲,有一副對聯(lián)說,“文中有戲,戲中有文,識文者看文,不識文者看戲;音里藏調(diào),調(diào)里藏音,懂調(diào)者聽調(diào),不懂調(diào)者聽音?!薄吧袷侨?,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軍萬馬;車行步,轎行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洲?!薄皯蛏?,就是世上。”“唐三千,漢八百,演不完的周列國?!薄凹槌己χ伊?,幺婆子害先房,”這都是文人們總結(jié)出來的,反映了舞臺和生活的關(guān)系。
(7)
在陜西的秦腔發(fā)展史上,一代一代的人做出了貢獻,有些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易俗社是1912年由李桐軒,孫玉仁成立的第一家新興劇社,被田漢譽為“世界第三,中國第一”,與莫斯科大劇院、英國皇家大劇院并成為世界三大老劇社。魯迅為易俗社題詞“古調(diào)今彈”。李桐軒是蒲城人,李桐軒的大兒子李約祉是編劇,也是后來的社長。二兒子李儀祉既是中國著名水利專家,也是秦腔編劇。易俗社演出的第一本戲是《新女子頂嘴》。易俗社經(jīng)過了百年的歷史變遷,現(xiàn)在歸于曲江西安秦腔劇團,易俗社社長是惠敏莉。惠敏莉以《柳河灣的新娘》成名,在她的帶領(lǐng)下易俗社排演了大型秦腔劇《易俗社》,通過這一新劇的演出,不僅讓人了解了易俗社,也了解了百年來陜西秦腔的歷史。
三意社是西安最負盛名的秦腔劇社之一,創(chuàng)辦人是商洛的民間藝人的蘇長泰和耶金山。清朝光緒年間,蘇長泰領(lǐng)著一批商洛吹鼓藝人到華縣,在華山腳下的華岳廟的南戲臺,正式以“長慶班”之名演出秦腔。后來更名為三意社,就是根據(jù)蘇長泰的三個兒子如意、雙意、三意的“意”字來的。著名演員蘇哲民、蘇育民是蘇長泰的兒子,這是藝名。蘇蕊娥是蘇哲民的女兒。
尚友社也是西安很有影響的劇社,它是由原三意社十多個學生創(chuàng)辦的,后來一些老演員的加入,使尚友社一度很紅火。1944年劇社在眉縣演出時,演員被當?shù)亓髅?,演員不堪凌辱,紛紛離社,尚友社無奈解散。1945年尚友社又從新組建,2004年并入曲江西安秦腔劇團。易俗社是以城市市民為基本觀眾,三意社是鄉(xiāng)村農(nóng)民為基本觀眾,尚友社是兩者的中和,市民農(nóng)民都是它的關(guān)中。
陜西戲曲研究院的前身是陜甘寧邊區(qū)民眾劇團,1049年進入西安,與實驗劇團、眉戶劇團合并,成立了陜西戲曲研究院,李梅現(xiàn)在擔任院長。五一劇團原是第一野戰(zhàn)軍政治部宣傳隊,1949年在蘭州成立,后遷移到西安更名五一劇團,主要演員是李愛琴,李買剛,賀美麗等,2004年裁并到曲江西安市秦腔劇院。西安還有許多秦腔劇團,后來陸續(xù)撤銷了。
(8)
要有一本好戲,先要有一個好戲本。秦腔戲經(jīng)久不衰,離不開秦腔編劇的功勞。陜西著名秦腔編劇有,易俗社的范紫東,編寫了《三滴血》、《軟玉屏》、《關(guān)中書院》《三知己》等68個戲本。孫仁玉編寫了《三回頭》、《柜中緣》、《看女》160個本戲和折子戲。高培之編寫了《奪錦樓》50多個戲本。李桐軒編寫了《一字獄》20個戲本,李約祉編寫了《庚娘傳》20多個劇本,這些人都是易俗社的編劇。解放前在延安時期的編劇是馬健翎,他編寫了《血淚仇》《窮人恨》、《中國魂》,又改編了《游龜山》、《竇娥冤》、《游西湖》、《趙氏孤兒》等,還有王紹猷改編了《鍘美案》,謝邁千改編了《火焰駒》。現(xiàn)代的編劇有謝春艷編寫的《柳河灣的新娘》《關(guān)中大廚》《大明宮》,原戲曲研究院陳彥編寫的《遲開的玫瑰》。
(9)
在秦腔音樂上,西安樂戶出身的周壇,整理了秦腔曲牌300多曲,邢永福、邢生彥兩個樂師長期與李正敏合作,特別是李生彥看到秦腔進城以后,不適應(yīng)城市的環(huán)境,將二股弦改為板胡。
秦腔的著名演員有,明朝時期的魏東生,他在“雅花之爭”中,把秦腔推到了高潮,也戰(zhàn)勝了南方的昆曲,最后在演出后死在舞臺上。后來有任哲中、焦曉春、孟愛云,肖若蘭、李愛云、王玉琴、于巧云、馬蘭魚、贠宗漢、馬友仙、張詠華、陳妙華、全巧民、肖玉玲、李愛琴、劉茹慧、郭明霞、李梅、李娟、等。易俗社的學生名字都有“中華民國易俗”這其中一個字。
秦腔的演員好把式是,吹胡子瞪眼閃帽翅,提袍舞袖亮靴底,三尺水袖舞水花,兩根翎子劃圓圈。旦角的表演,行步動裙子,笑不露牙齒;青衣兩手交,閨閣目下瞧;武旦風擺柳,媒旦手插腰。不真不是戲,太假不是藝。
(10)
秦腔是濃郁的講史風格,把軍國大事寓于兒女情長,家長里短,世情民風之中。秦腔的劇目大多是以軍國大事和在歷史上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人物為素材,以正史的世俗化演繹為敘事的主要形式,傳播社會核心價值觀,成為通俗而不流俗,世俗而不低俗,講史而不拘泥歷史真實,注重表現(xiàn)歷史神韻的基本發(fā)展方向的大眾化文化形式。十個秀才十支筆,比不上臺上一本戲。說明秦腔戲劇在民間的影響力很大。
陜西的秦腔是適合陜西人口味,特別是適合農(nóng)村老年人的口味。但對于城市人,特別是年輕人,對秦腔不是很感冒,青年觀眾越來越少。對于秦腔這一傳統(tǒng)藝術(shù),要真正能傳承下去,就必須大膽進行改革,適應(yīng)當代人的口味。從秦腔的曲調(diào)上改革,不必固守那些老傳統(tǒng),向當代人的聽覺靠攏。在秦腔劇本上,不能再是那些傳統(tǒng)戲演來演去,而是要創(chuàng)作現(xiàn)代劇本,反映當代生活。秦腔要抓住觀眾的胃口,要滿足觀眾的聽覺,能把年青人吸引到劇場就是成功。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3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