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森:別把扶貧“反面典型”當故事聽
為深入推進扶貧領域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工作,以嚴明的紀律保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河北省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深入開展監(jiān)督檢查,嚴肅查處違紀行為,通報了10起典型案例。(7月27日 中紀委網站)
一批又一批被曝光的扶貧領域典型,反反復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著實難以再引來公眾興趣。令人樂觀不起來的現狀,讓人不得不陷入深思:“零容忍”的查處行動,為何就壓制不住“災難式”發(fā)生的基層扶貧“蠅貪”呢?凡事皆有因果,治病需找準病根,還得對癥下藥,從源頭下藥。
幾年來,在為脫貧攻堅“護航”過程中,紀檢部門的常規(guī)手段逐漸清晰:要么是例行常規(guī)賬目審查,要么等待群眾舉報,但相對“被動”的思維依然沒有實質性改變。而且,完善制度、提前打招呼成了強項,但下沉基層執(zhí)紀卻是“弱項”,甚至出現監(jiān)管“真空”,即便查出了一些違紀違法線索,“不痛不癢”的力度仍是讓人質疑的焦點。這樣的執(zhí)紀,顯然難以徹底杜絕部分頑固干部的違紀僥幸。扶貧領域執(zhí)紀,需在三個方面用功。
一是推動監(jiān)督執(zhí)紀“下沉”。監(jiān)督執(zhí)紀不能整天守在辦公室,不能坐等線索自動到來,而是要主動下沉農村。扶貧領域的腐敗,多發(fā)生于專項資金貪腐、扶貧項目造假、偷工減料等,如果不親自到田間地頭去走一走,去群眾身邊轉一轉,多聽聽群眾的心聲,如何能將那些將材料做得“天衣無縫”腐敗分子找出來?
二是推動懲戒措施升級。精準扶貧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一項民生工程,相關資金就是困難群眾的“救命錢”。對那些仍不收斂、不收手的干部,應該采取比常規(guī)力度更強的懲戒措施,“殺雞用牛刀”,絕不手軟,絕不輕饒,讓每一個違紀違法人員都能感受到“切膚之痛”。
三是推動增強法紀意識。從不少違紀典型都能發(fā)現一些共性:比如,好心辦壞事,有的村干部并沒有私吞扶貧款,但把扶貧專項資金挪作它用,或是在村民中平均分配,違背政策本意。一方面應努力增強村級干部的法紀意識,一切按照制度規(guī)定辦事,切不可按照個人意愿,與上級政策精神相違背,自己沒撈好處,反而弄出問題來。(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要根治扶貧領域的腐敗,非朝夕之功,不可能立竿見影,但也不能止于發(fā)現一起,查處一起,而要將更多精力用于預防警示,構建更加完善的制度體系,填補目前的管理“空白”,壓縮腐敗的滋生空間,讓不能腐、沒有辦法腐成為常態(tài)。(作者:李榮森)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3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