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無常
生命無常
梁孟偉
一
生命,其實很脆弱,如紙糊般易破,玻璃般易碎,朝露般易干,白云般易逝。
昨天還朝氣蓬勃青春煥發(fā),今天可能一命歸西暴斃荒野;昨天還嬉笑怒罵妙語連珠,今天可能橫尸病房陰陽兩隔。
釋迦牟尼說過,人命在呼吸間。這就是佛一再提到的無常!(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春風(fēng)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人的生命快捷得如流星劃過夜空,倏忽之間便消失在世界的盡頭;虛幻得如海市蜃樓鏡花水月,轉(zhuǎn)瞬之間就化作青煙幾縷骨灰一抔;脆弱得像深秋枝頭的黃葉,眨眼之際如翩翩蝴蝶歸塵化土。
無名氏在《古詩十九首》中感嘆:“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薄叭松斓亻g,忽如遠行客?!崩畎自凇洞阂寡鐝牡芴依顖@序》中慨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白居易在《感時》中傷逝:“人生詎幾何,在世猶如寄?!蓖蹙S在《哭殷遙》中哀嘆:“人生能幾何,畢竟歸無形?!标懹卧凇讹L(fēng)流子》中傷感:“人生誰能料,堪悲處、身落柳陌花叢?!彼蕴K軾和高翥,在《和子由澠池懷舊》和《清明》中勸誡世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人生有酒須當(dāng)醉,一滴何曾到九泉?!?/p>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其實無常從未離開過人們,只是人們不愿或沒有去意識。出生就是死亡的開始,創(chuàng)造就是毀滅的開始;聚合就是離散的開始;得到就是失去的開始…… 這就是諸法無常的道理。
二
活著,是暫時的寄存;死亡,是永恒的歸宿。暫時有長有短,永遠有近有遠。
你無法確定自己什么時候死,或在什么地方死;也不知道以哪一種方式死,或者死于什么原因,中毒、落物、閃電、重擊、疾病、地震、車禍等等,死因林林總總,死法五花八門,也許這頓飯就是最后的晚餐,也許這趟旅行就會客死他鄉(xiāng),也許今晚睡下再也不會醒來。密宗很多法器都用人骨制作,以此提示人們:其實你的時間不多!
一切事物不會一成不變,一切生命都會從生到死,佛教所謂成、住、壞、空:“成”,是指事物的生成;“住”,是指事物在一定時間相對穩(wěn)定;“壞”,是住期之后發(fā)生的變異,即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空”,是指事物毀滅,形體不在。對應(yīng)人生,就是生、老、病、死。
死亡,不會坐等你老去的那天,不會靜候你把事情做完,更不會了卻你所有的心愿。穿著玄衣大氅的無常,圓睜著勘破一切的兩個黑洞,張開著吞噬所有的黑盆大口,如影隨形地追隨在你的左右。在你走路的時候,在你睡覺的時候;在你得意的時候,在你失意的時候;在你幸福的時候,在你痛苦的時候……擄走你時,是那樣躡手躡腳悄無聲息,是那樣毅然決然果斷利索,誰都難逃其布置的地網(wǎng)天羅,誰都難逃其手中的鐵鐐鋼鎖。
因為恐懼死亡,因此諱莫如深,這豈非自欺欺人,可笑可嘆?難道不提死亡,無常就會銷聲匿跡;不提死亡,死神就會退避三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真的勇者,敢于直面猙獰的死神,正視無常的因果。
三
正因世事無常,就需常修無常!
以前噶當(dāng)派的大成就者們,出門時就想:今天我一定回不來了。晚上回來時又想,明天我絕對出不去了。睡覺前,會把飯碗扣過去,時刻做好死亡的準(zhǔn)備,一生從未離開無常的觀想??ㄗ寗偳]關(guān)時,山洞門前長了一堆荊棘,一出來就把衣服刮破,他想砍掉它,再一想,也許自己會死在外面,何必浪費時間?;貋頃r衣服又被刮住,準(zhǔn)備把它砍掉,又一想,也許我再也出不來了。后來他成為一名高僧大德,荊棘叢則一直挺立在洞前。
釋迦牟尼說過,如果常修無常,把無常的觀念放在心中,就等于已經(jīng)供養(yǎng)了十方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會因為你修無常而高興。時常修持無常的人,更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在佛法的修行中,無論是小乘、大乘、密乘的修行成就,都以常念生命無常作為動力,它是菩提道次第修行的入門。《大涅槃經(jīng)》中說,在一切野獸的足印中,以大象的足跡為最大;在一切佛法的體悟中,以體悟生死無常為第一!
在佛教看來,認識無常就是智慧的開始。體會到生命無常,也就明白生命并不永恒,他就會在有限的時間里去追求更有價值的東西,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放蕩和貪逸只會浪費珍貴的時光,消耗寶貴的生命。因為平時觀修生命的無常,早作死亡的準(zhǔn)備,所以死亡來臨時不會感到突然,不會恐懼或遺憾,能夠平靜甚至快樂地面對。
四
一次,佛陀在恒河邊說法,這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一輪明月從東方冉冉升起,這時一只猴子跑到河邊,看到水中明月,就撲通地跳下水去撈取那個月亮。佛就借這個因緣,跟諸比丘說法:諸比丘,眾生著于五欲,就像猴子想要這個水中的月亮,是永遠不可能!意思是,用我們這個剎那生滅、無常的這個色身,去追求永恒的快樂,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大圓滿經(jīng)》中說:咦!因無明而輪回于三界的諸有情眾生,將幻惑的世界看著永久真實,此乃悲愍處也!既然死亡隨時都會降臨,不論你享有多少名聲與財富,享受多少溫情與快樂,如果知道無常是這么迅速又無法控制,那就要常常提醒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不值得為財富與權(quán)勢而驕慢,不需要沉溺在世間的幸福與快樂。
“欲識生死譬,且將冰水比。水結(jié)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應(yīng)生,出生還復(fù)死。冰水不相傷,生死還雙美?!焙绞暗冒讶说纳辣茸鞅?,在轉(zhuǎn)換中輪回,在自然中循環(huán)。生和死,不是一根扁擔(dān)的兩頭,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只有悟明了生死之間的常理,方才沒有那么多糾結(jié)和悲苦。
不要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感悟出生命的美好,不要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感覺到親情的珍貴。因為有的人,原以為可以明天再見,有的事,原以為可以明天再做,然而也許就在我們一揮手一拂袖之際,便成為永遠。有時,一時的錯過,便是終身的遺憾!
五
無論什么家,最后一定要找宗教家。科學(xué)家追求外面的世界,宗教家追求內(nèi)心的世界。眾生因為貪愛,而有輪回;佛陀因為舍離,而成正覺。一個成熟的宗教,應(yīng)給人們看淡無常、積極生活的強大理由。其中,佛教給出的是輪回與涅槃,基督教給出的則是最終審判與永生。
就佛教來說,無常是“生命的本質(zhì)”,人世運作的法則,靈魂不滅且輪回不已,此生此世只是一個短暫過度,其中的悲喜得失更是剎那的虛幻,完全沒有必要將一時苦樂放在心頭,而應(yīng)致力于自我心智與道德的修行,以求達到涅槃,徹底脫離這輪回的宿命。
基督教則覺得,在生命終了、末日降臨時將有一場審判,那些在人世時通過試煉的人們將在審判之后進入天堂、獲得永生。人世的種種得與失都來自上帝,其中的無常打擊正是上帝對人們的試煉,考驗人們是否堅定對上帝的信仰、是否摒棄人性中的惡,是否堅持行走在趨近神性的道路上。
因此,佛教和基督教讓人們看透生死的無常,即使面對死亡也不會被嚇到和打倒,畢竟此時的死亡只是暫時的假象,來世仍有機會與所愛之人重逢。因為有涅槃與天堂,人們在挫折面前無需太過悲傷,更應(yīng)積極面對勇敢堅強。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