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清韻
我是喜歡飲茶的,但還從來沒有把飲茶的感受提升到一種文化的層面。華佗的《食經(jīng)》我還沒看過,陸羽的《茶經(jīng)》也沒細讀,至于《茶述》、《煎茶水記》、《十六湯品》這些個唐代關(guān)于茶的文字,就相當(dāng)陌生了。不過也有例外,關(guān)于茶的畫,還是看過一些的,像文徽明的《陸羽煮茶圖》,陳洪綬的《品茶圖》,唐伯虎的《事茗圖》等等。
飲茶讀畫,輕酌慢品,也還是另有一番情致的。就說唐伯虎吧,能詩擅畫,名滿天下。然而人們更多知道的唐寅其畫,多半是他擅長的山水、人物、花鳥,卻很少有人論及他的茶畫。其實這位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的茶畫,是很有一些功夫的,堪稱明代一絕。唐伯虎一生愛茶、喝茶、寫茶、畫茶。其所繪茶畫,典雅精妙,含蓄通靈,一時無人出其左右。譬如那幅《事茗圖》,他熟練地運用山水人物畫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峰巒屏列,瀑布飛泉,翠竹高松。一茅舍隱于松竹林中,屋下流水潺潺,屋上云霧繚繞。屋中,一童子煽火煮茶,火旺氣升,茶香四溢。畫的左邊,唐伯虎自作題詩:“日常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風(fēng)滿鬢絲?!边@畫描繪的是文人雅士夏日品茶的生活景象。讀畫不禁感慨,品茶品到這份上,實在是讓人艷羨不已。
我不知道“茶圣”陸羽偏好飲哪種茶,也不曉得唐伯虎常喝的是什么茶,也許這并不重要。我以為飲什么茶,這跟飲者的生活習(xí)慣、周遭影響等不無關(guān)系,純屬是“蘿卜白菜”的事。你像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就其風(fēng)格、品質(zhì)、聲望而言,是難分伯仲的,喝什么酒全憑飲者的一片心和一張嘴了。
我每天上午基本上喝的都是綠茶,為什么?一時也說不清楚。曾有朋友建議說,綠茶是偏陰性的,夏季飲可以,冬季和早春晚秋,應(yīng)該飲暖性的發(fā)酵茶,如烏龍、普洱什么的。試了,不成。于是每天上午照例飲綠茶。有時靜心仔細想想,對綠茶如此傾心,倒也是有一定緣由的。我似乎感到,我向來的心性,好像與綠茶的形態(tài)、姿容、湯色、氣質(zhì)和物化了的神韻,冥冥當(dāng)中有一種自然的契合。你想,這綠綠的茶,從高山云霧中走來,經(jīng)殺青、歷烘焙、過整形,其神韻氣質(zhì)彌厚,且仍然嫩綠鮮亮、清香馥郁。斟泉水以杯中,但見茶湯清碧,嫩綠可人,輕品細酌,頓覺清香高長、微苦清冽、淡雅溫婉,實在是有些讓人肺腑清爽、浮想幾多。
據(jù)說古人品茶很是講究條件的。歐陽修提出品茶需“五美”俱全,才能達“真物有真賞”的境界。所謂“五美”,即茶新、水甘、器潔、天朗和客嘉。具體可概括為三部分,就是自然環(huán)境、茶具和品茗者。為此,歐陽修在《嘗新茶呈圣俞》中為品茗做了美學(xué)定制:“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嘉”。說他品茗的??途椭挥蟹吨傺?、蘇東坡、梅堯臣幾位才子。喝茶喝到這份上,也未免有點太苛刻了。當(dāng)然,歐陽修的堅持也有他的道理。我總覺得,像品綠茶這等新爽溫馨的雅事,如在竹林側(cè)、碧湖邊,伴之以曉風(fēng)殘月、絲竹琴瑟,那是最好不過的了。譬如說飲西湖龍井,如果坐在西子湖畔,又是晚上,有上弦新月,再伴了清風(fēng)琴瑟,約幾好友茗談,說西湖往事,說多味生活,那該是何等的愜意!
我就有過這么一回經(jīng)歷。那是一個春日,去杭州,朋友與我先約去梅家塢,觀茶園、采新茶、看炒制,體悟龍井茶制作的過程。晚上,我們就坐在西湖邊一茶樓,對月聽琴品茗漫談。夜里的西湖寧靜而矜持,像待字閨中端莊的處女。橫臥湖中的白堤和蘇堤,燈火明滅,樹影朦朧,顯得似乎有些疲憊,也許是因為剛剛告別白日的喧囂。這堤靜靜地平臥在月色和湖上的微光里,一臥就是一千多年。我想,當(dāng)年白居易和蘇東坡筑堤時,是絕不會想到千年以后,這堤會以具象了的文化符號,轟轟烈烈地吸引著海內(nèi)外游客的。因此清人查容詠蘇堤詩云:“蘇公當(dāng)日曾筑此,不為游觀為民耳”。這是實話,其實東坡學(xué)士當(dāng)年作為太守,只是盡職盡責(zé)為杭州的老百姓辦了一件好事罷了,是歷史沉淀了的文化認知,不斷把這調(diào)節(jié)水之盈虧的堤壩,升華到了一個足以讓億萬人仰慕的勝景。再說湖對岸夜色中的雷峰塔,通體點綴著色彩斑斕的裝飾燈。那交替變幻著的神秘光影,似乎仍在講述著白娘娘與許仙那凄美的愛情故事。故事自然是虛構(gòu)的,且虛構(gòu)的悲劇之美還不是要緊的,重要的是虛構(gòu)的故事所傳達的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信息,在歷史的長河中固化了,恒定了,成為民族世代之美談,并被定格為忠貞愛情的一個“范本”。就這樣,我和朋友對月茗談,因了這綠茶淡淡的幽香,便勾起許多遐思來。(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除了西湖龍井,綠茶中我還喜歡的當(dāng)屬峨眉山的竹葉青了。峨眉山的綠茶早在晉代就很有名。當(dāng)年陸游曾題詩贊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竹葉青是峨眉山綠茶中的佼佼者,當(dāng)初萬年寺覺空和尚在發(fā)現(xiàn)竹葉青時,是不會想到這茶帶給后世的影響。“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這副楹聯(lián),恰當(dāng)?shù)卦忈屃似纷x竹葉青的意境。我以為,品竹葉青,觀茶是很重要的。備一高筒水晶杯沏泡,等上一分鐘左右,但見杯中美茶之狀,原本條索豎直的勻整茶葉,漸漸地舒展自如,靈動飄逸。浸了泉水的茶,其形一律為竹葉狀,扁平光潤,挺直雋秀,色澤嫩綠,鮮爽翠亮。水面的茶,則一律站立,長時不倒。葉間泛出絲絲金黃,湯色清明悅目,滋味甘爽香澈。把杯細品竹葉青,總有仙山出美茶的感受。誰也說不準,當(dāng)年普賢菩薩在這里開辟道場,是否與清爽甘冽的綠茶有關(guān)呢?
據(jù)說綠茶因未經(jīng)發(fā)酵,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zhì),含有相當(dāng)多的茶多酚、葉綠素、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說常飲綠茶,對防衰老、抗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對這些說法,我不是很在意的。這講的是健身。我倒是看重綠茶帶給我心境方面的共振,即健心之補益。陸羽在《茶經(jīng)》里就提出“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古今有不少文人雅士提出“以茶養(yǎng)廉”,“茶德”,便是“廉美和靜”四字。因此,“茶人茶德”的說法,我以為是有道理的。稱喝茶為“品茶”,其含義大概也是出于上述目的的。我一直覺得,綠茶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挺多,感悟互達的的主要指向是:清、淡、簡、靜、爽。這同個人的生活志趣、性情修養(yǎng)、愿景取向、待人之德、為事之道,其心理定位,大體是一致的。淡泊、清靜、簡約,能成為心性和德性的基本精神取向,也應(yīng)算作君子之道吧。我很贊賞諸葛亮《戒子篇》里的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憋嬀G茶事的心境,大概就是這樣子吧?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44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