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的那些事兒
氣溫陡降,小區(qū)便傳來了提前供暖的消息,到十一月十三日夜,家里的溫度就保持在25度左右,用“溫暖如春”一詞來形容它一點也不過分,這便勾起了我對取暖的那些事兒的回憶。
小時候,天氣很冷,特別是進入“三九”“四九”后,幾乎把我們這些“愛玩族”的小家伙凍成了冰棍,最嚴重時,竟?jié)娝杀?。小時候我最狂,不管多冷,都要跑出去野一野。一次,倒了大霉,一個上午就把我的手指凍得動彈不得,我哭著跑回家讓弟弟給我點著柴火烤,一烤,手“麻疼”“麻疼”的,麻疼得像萬蟲攻心,媽媽見了,急忙把我的“冰”手塞進她的衣服下,放在她的肚子上“暖”,這才漸漸由“冰”變“暖”。接受那次教訓,此后每當天寒地凍時,我就不敢跑出去“野”了,而是老老實實地先把火炕燒著,再坐在熱炕上蓋著被子取暖兒。
這是農村人最原始的取暖。
上了小學,沒了熱炕,只得坐在教室里挨凍。后來凍得不行了,班里的大同學就“出點子”,讓每個同學輪流從家里抱些棉花柴,再由大同學在教室里“籠(就是點火)火取暖”。每每點著柴火時,教室里就暖哄哄的,人卻熏得滿眼流淚。但流淚歸流淚,總是暖和得能拿起筆寫字了,等成“結火”后,教室就熱了,煙也沒有了,再續(xù)柴火時,煙也少多了。特別是下課后,大同學們還給我們烤紅薯吃,更加令人難忘的還有一件事,就是大同學陳桃存還給我們大家烤麻雀吃,就是那種把麻雀掏出來,打死,再在麻雀身上包一層厚厚的泥巴,然后再把那泥巴放在柴火上烤,一會兒就香氣四溢,陳桃存便把烤熟的麻雀肉分給我們吃,香透了,至今我還惦記著那種香味。
用棉花柴“籠火”是我們在初小時的取暖方式。
到了完小和初中,家里離學校遠了,不能用棉花柴“籠火”取暖了,我們就改成了用火爐取暖。(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火爐,是用磚砌成的土爐子,燒的是無煙煤。就是把晉城無煙煤打碎后加上適量的水和土抹制而成的,在農村,老百姓叫它“泥基”,城里人叫它“煤膏”。用“泥基”燒火爐比用棉花柴烤火好多了。下課后,女生們唧唧喳喳圍在火爐旁,把手放在爐口上烤。男生則跑到教室外,有的“撞拐拐”,有的“打雪仗”,有的蹦蹦跳跳,有太陽時,也有不少同學擠在南墻根下曬太陽,以此方式取暖。
老百姓的家里,也用火爐取暖。不過,一家人只生一個爐子,盤在長輩臥室,一爐兩用,既做飯,又取暖。用火爐取暖,在民間沿用了幾十年,我家就是在1981年轉為市民后才停止的。
轉為市民進城后,我們買了一個大肚子鐵火爐,本來是燒鋼炭的,但因買不起鋼炭,便讓小兒子和小女兒抬著框子,下到高坡下,到南城燒瓦窯去撿炭核燒。后來,有個朋友叫謝學禮有輛跑運輸的大卡車,他給我家拉了一車,我們這才燒上了鋼炭。之后,機關每年發(fā)24元的家庭取暖費,我再添補一點,買上一噸鋼炭,就足夠一個冬天燒了,從此,家里就暖融融的。
用鐵爐取暖,比用土爐取暖強多了,這也說明社會進步了,發(fā)展了。
后來,社會上又有了“蜂窩煤爐”,又有人在蜂窩煤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蜂窩煤暖氣爐”,就是用蜂窩煤爐帶一組或兩組暖氣片,用來解決取暖問題。因其成本低,又安全,還干凈,非常受人歡迎。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上又有了家用小鍋爐,燒的是大煙炭。我家也買了一個,請人給樓上樓下全部房間都安裝上了暖氣管和暖氣片,供熱時間是從早上起床燒到晚上睡覺時。后來發(fā)現(xiàn)半夜起來溫度低,我便和大女婿到北郊福利廠買了兩組用電帶水箱的電暖設備,每天睡覺前,把電源插上,水箱倒上水,溫度定到60--65度,這便保證了小鍋爐停燒后房間有了較高的溫度。
取暖方式又進了一步。
再后來,市區(qū)南部有了供熱公司,我們便用上了“大暖”,這比家用小鍋爐取暖更省錢、更省事、更省力、更干凈,而且國家還給職工增加了烤火費。于是,好多人都從心底蹦出這樣的話來:“現(xiàn)在的社會真好,我們可要好好享受這美好的生活!”
2011年,我隨兒子搬進了四季綠城。那年冬天的取暖又進了一步——用“地暖”。
“地暖”,是地板輻射采暖的簡稱,是以整個地面為散熱器,通過地板輻射層中的熱媒,均勻加熱整個地面,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熱和熱量向上輻射的規(guī)律由下至上進行傳導,來達到取暖的目的。這種“地暖”,符合中醫(yī)“溫足頂涼”的健身理論,是目前最舒適的采暖方式,也是現(xiàn)代生活品質的象征。再加上四季綠城的物業(yè)用的是“地熱井”供暖,我們家里所有房間一天24小時,都能保持在24度以上,比起“大暖”來,優(yōu)點更多,也更舒適,更暖和,更平衡,而且晝夜溫暖如春!更為可喜的是國家還大幅度地增加了職工的烤火費,一年我就能領到3920元,不添一分錢也夠交暖氣費。今年,還傳來了“煤改電”“煤改氣”給補貼的消息,這又為推進城鄉(xiāng)供熱能源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減少空氣污染邁出了一大步。
取暖方式的變化和進步,佐證了社會主義祖國的發(fā)展和進步,也見證了我們廣大人民群眾由窮變富,進而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歷程。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49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