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蘇德貴(原創(chuàng))
“天柱山離天只有三尺三,白云寺把天摩的歌吱吱”。一曲秦腔詞,唱響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安康市西南約15公里處。安康水電站壩址就在他的腳下。山勢陡峭,碧嶂插天,雄奇險峻。主峰如柱,插入天際,故名“天柱山”。天柱山,面臨滔滔漢水,山水相吻,孕育了張明俊式的英模人物。
天柱山上有座白云寺,史載創(chuàng)建于唐麟2年(664年)。白云寺是陜南佛教圣地四大叢林之一,列為安康八景之一。現(xiàn)已列入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毗鄰漢水,山清水秀。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賦作畫,常往天柱山登高賞景,賦詩題字。詩人暗贊“明俊”云:“巍峨萬仞插云中,秀拔群山第一峰;淡掃天光成翳翠,平分日色熏芙蓉;登巔不覺乾坤大,到底凝沾雨露濃;天降扶與生俊彥,便教柱石大明空?!? 清晨登天柱山,看日出,觀云海;夕陽西下時,輕煙淡霧,搖曳山巔;游人登臨山巔,舉目遠眺,城區(qū)全貌盡收眼底,但見漢江碧波宛似晶瑩玉帶,炊煙裊娜籠罩縱橫阡陌,勝地佳境,誕生了像張明俊這般英模人物。他嘔心瀝血為民眾先進事跡,我作為他的入黨介紹人,為他的平凡事跡和不平凡的人生而歌。
張明俊,男,1965年1月生,198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5年6月25日,因病悄然離世。他才50歲啊!“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他用13年詮釋了新時期農村基層干部對黨的無限忠誠,對農村工作的無限熱愛和對人民群眾的無限深情。把一個昔日破爛不堪的貧困山村,在他的帶領下,天柱山村一改昔日貧窮落后的面貌,走出了一條“山上有畜牧、山腰有林果、山下有旅游”的發(fā)展模式,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萬元。他擔任村支書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倍多,由2002年的1080元增長到2014年的元。500多戶村民住進了小樓,全村通組路硬化到戶率達90%、他2004年7月榮獲省級黨員致富帶頭人稱號、2006年5月榮獲省級勞動模范稱號,2008年7月榮獲省級郭孝義式農村黨支部書記稱號、2013年6月榮獲陜西省最美村官稱號,2015年5月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2002年,在組織的信任和鄉(xiāng)親的期盼中,他決然放下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公司,不顧家人反對,接手了天柱山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擔任村支書的他,不僅無暇顧及公司事務,反而從2002年開始,有了一條硬性規(guī)定:每年從自己公司拿出3%的利潤作為村上的公務費,這筆支出金額每年不低于7萬元。他從沒有在村上領過一分錢工資,從未在村集體報銷過一分錢的費用,還墊資11.7萬元修建村活動室。他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后,他充分發(fā)揮領頭雁的作用,為帶領群眾修通致富路,個人墊資購買爆破器材,發(fā)動群眾累計投勞2萬多個,籌資1100多萬元,新修村級公路18.7公里,拓寬整治通組進戶公路8公里,實現(xiàn)全村20個村民小組硬化公路33公里,公路硬化到戶率達85%以上。他組織動員村民投勞1萬多個,修建容量30立方米以上的水窖290口,爭取扶持資金180多萬元,建飲水工程8處;規(guī)劃建設村莊2處,新建房屋190余戶;爭取電力部門農網改造15公里,有效解決了全村85%以上農戶的生產生活用水和100%農戶的用電難題。他集中精力做好勞務輸出的組織引導工作,使全村300多人長期穩(wěn)定在外務工;依托自己創(chuàng)建的建筑公司,常年解決村上富余勞動力260余人;為安康水電廠輸送經警、清潔工等固定用工50多人。他緊抓住市、區(qū)大力發(fā)展山林經濟和林果業(yè)的機遇,采取支部加公司連協(xié)會、黨員加農戶、產業(yè)加基地的模式,爭取建設資金800多萬元,高標準治理土地3500畝、流轉土地3500畝,發(fā)展優(yōu)質核桃3500畝,新建、改造板栗園2000畝。發(fā)展種植蓮菜150畝,扶持發(fā)展養(yǎng)殖戶30戶,扶持個體經營戶85戶,車輛運輸60戶。2010年7.18洪災,他無償搶修水毀公路4公里,清理塌方2000多方,資助1萬多元幫助村上6戶水毀重災戶,幫助扶持90戶危房戶、68戶倒房戶搞好重建家園。他用獲得全國勞模等省市榮譽獎金3萬余元,自己又拿出3萬余元,幫助、慰問村上的苦難戶。他常對村民說:“窮不讀書,窮根難斷;富不辦學,富不長遠?!碧熘叫W、瀛湖小學維修校舍,響水溝小學重建校舍,武進小學添置教學設備,他無償拿出3.55萬元。每個教師節(jié)、兒童節(jié),他無償拿出1.5萬元慰問教師兒童。13年,他堅持每年都重復演譯這樣的感人故事,他先后幫扶貧困學生38人,長期結對幫扶捐助12名孩子學費。在扶貧幫困上,他更覺得這是自己的份內事兒。孤寡老人張光田他如親人一般出錢出力,盡心盡孝供養(yǎng);村民謝遠文摔成粉碎性骨折,他當即拿出7000元,并協(xié)調村上資助1000元,個人擔保貸款1萬元用于住院治療;幫助村民羅天會貸款買車搞運輸,并在自己公司為他安排活干,幫助羅天會擺脫貧窮;村民羅其林仍清晰地記得:自己因車禍雙腿被撞斷時,張支書第一時間趕到醫(yī)院,送去3000元治療費。治愈出院后,他又送去了米、面、油等慰問品。看到一家六口人住在牛毛氈房子里,他又拿出5000元,幫助他家改善居住條件;村民尤自霞感慨地說:“2010年丈夫意外死亡,留下母子二人,我又連續(xù)兩次大腿骨折。正當我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時候,張明俊主動上門找到我,在自己的公司為我安排了工作。要不是張支書,我不知道自己的苦日子啥時候是個盡頭。他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給了我們母子生活的信心”;學生羅天娥激動地說:“當年我考上大學,卻因家里拿不出8000元學費而忍痛棄學。當我收拾好行李準備外出打工時,張叔叔把所需學費送到了我的手中,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訴不完的事跡和他奔忙的腳步趕不上疾病擴散的速度,嚴重的癌癥最終讓這個硬漢倒下了?!耙窃倌芑顐€三五年,我一定要讓村子再上一個新臺階”。(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2017年12月5日,陜西唐梨園秦腔影劇院精心創(chuàng)排的紀實秦腔現(xiàn)代劇《張明俊》在漢濱區(qū)瀛湖鎮(zhèn)天柱山村成功首演,他這種大愛如疆的精神將與天柱山同存,與日月同輝。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5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