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憐心”的思考
在《莊子.秋水》中寫道“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單腳夔的羨慕多腳的蚿,多腳的蚿羨慕無腳的蛇,蛇羨慕風,風羨慕目,目羨慕心。事事循環(huán),物物羨慕。每個事物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羨慕他的姿態(tài)。單腳夔的不知多腳的蚿怎么能走那么快?多腳的蚿也不明白蛇為何沒有腳移動起來卻像風?蛇不明白風為何眨眼之間就不見了?風知道眼睛一下就能目視到遠方,眼睛明白心無需看見就一切在心中。
世上的萬事萬物總是以自己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每個姿態(tài)就是自己獨有的存在。風不必憐目,目也無需憐心。春不必羨慕秋水伊人,夏不必暗戀冬雪。就如秋不必羨慕春暖花開,冬無需驚訝夏花燦爛。每個季節(jié)總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現(xiàn)給自然,帶給每個季節(jié)的時光魅力。一年四季,交替輪回。時光是如此的美好存在,若是少了夏的熱烈,仿佛愛情少了一份怦然心動,若是少了冬天的雪花紛紛,生活倒也少了幾份情趣。大自然賦予每個生命特有的方式存在,就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是少了哪個,生活倒也少了一份閑適。
先秦諸子百家,古人以自己的思考回答了這個世界的存在。儒家的仁義,道家的灑脫,佛家的出世,每一個門派都形成了獨家特有的思想,與之共存。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鬼谷子在函谷關以五千文過關,向西天而去,得到成仙,老子以《道德經(jīng)》流傳萬世。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三千子弟七十二賢,在古代歷代君王中,以儒家的思想治理天下,以蒼生濟天下。佛家從印度傳到中國,深入到黎民百姓心中,教導人們以慈悲為懷。每一學說都以自己的思想放出至圣的光芒。就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世界以異而同的方式存在。
人何嘗不是這樣呢?世上有男女之分,這是女媧補天的杰作。男人的剛強和女人地溫柔形成了互補。女人不必羨慕男人的剛強,哪個男人又能又不被女人的溫柔而俘虜呢?男人也無需羨慕女人的溫柔似水,這世上若是少了男人的叱詫風云,便也少了戰(zhàn)國七雄,風云涌起的故事?少了關羽敗走麥城的悲壯,少了秦皇一統(tǒng)天下的謀略。人若是按年齡階段來分,便有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悲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特有存在的,嬰兒般的笑臉,兒童的天真,青年的壯志,中年的沉穩(wěn),老年的豁達,這都是每個年齡階段的特質(zhì)。只有經(jīng)歷世事之后,人才會從懵懂到有知,從輕狂到沉穩(wěn),從壯志凌云到豁達放下。天生萬物,物而化一。老年人不必羨慕青年人的神采飛揚,誰沒有曾經(jīng)青春芳華過?
可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看明白呢?又有多少人帶著羨慕的心情過著每一天,其實與其羨慕,不如努力,生活是自己的,日子是別人的。沒錢的羨慕有錢的,有錢的羨慕有權的,有權的羨慕身體健康的。總之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永遠都無法滿足,叔本華曾經(jīng)說過人的痛苦就在于欲望得不到滿足,一個欲望滿足之后,下一個欲望已來到心口,人就是這樣在永無止境的追逐中。欲望溝壑難填,世上的人紛紛攘攘,來來往往之中,皆為名,皆為利,殊不知名利皆為煙云。
有個故事說“云怕風,風怕墻,墻怕鼠,鼠怕貓”,細想一下,無形的風一定羨慕有形的墻,為何有形能打敗無形?大大的墻一定羨慕小小的老鼠,為何小小一只鼠卻能穿透墻的堅硬?這世上的萬物就是這樣息息相關的存在,誰也不能少了誰的依附?不禁讓人想起了達爾文的食物鏈,食物鏈的上端緊扣食物鏈的下端,若是哪個端口少了,于是自然界就會在不遠的將來呈先一派混亂?;蚴腔认x泛濫,或是害蟲成災,或是物種滅絕。(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簡而言之,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特有的形態(tài)。大海不必仰慕山的高度,高山無需俯視海的深度。蜂蝶不必眷戀花的芬芳,花朵無需歡心蜂蝶的狂浪。樹木不必驚嘆云彩的多變,云朵無需歡喜樹木的永恒。
風吹皺了平靜如波的湖面,湖面倒影著楊柳依依,楊柳輕輕在風里飄拂。一切都以自己歡喜的方式存在,在矛盾對立中存在,不必追戀,無需羨慕。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5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