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最得意的“抹布”

兩千五百多年了,老子“自然”這件“青銅大鼎”,被有意無意地抹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文飾的“泥土”,于是“自然”這件青銅大鼎的青銅基質(zhì)再也看不到了。這塊得意的“抹布”,無意中拭去了灰塵,??!難怪老子言:吾言甚易知!“自然”,就是呼吸。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希言自然。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譯文:少言寡語,學(xué)著呼吸時“上位者”無為的樣子吧??耧L(fēng)都不可以一個上午吹而不停,暴雨也不能一整天下個不歇。風(fēng)雨不能長久的樣子是誰造成的?天地。天地的風(fēng)雨都不可能“為”而長久,何況人呢?
注一:自旦至中為“終朝”;自朝至暮為“終日”?!跋Q浴?-少言寡語之意。本質(zhì)就是“無為”或盡量無為,故譯文如是。第二次出現(xiàn)“自然”。老子在本章強(qiáng)調(diào)了無為的重要性。說話,也是刻意作為之事,是“為”而非“無為”。“希言”,即盡量少言寡語之意。《老子》第五章的“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之論。和“希言自然”是一個意思。老子通過天地的風(fēng)雨也不能長久作比喻,進(jìn)一步說明無為的重要性與必然性?!岸鴽r于人乎”句,說明了人也不能“為”而長久的。(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鼻息,“為”的。這里為何又說是“無為”呢?這就與“主體對象”有關(guān)了。鼻息的“為”,通常是下意識的作為的,是腦--“上位者”,無為之下的鼻子的“自為”。老子此時論點的主體上是“上位者”,故譯文“學(xué)著呼吸時上位者無為的樣子吧”。
大腦常常是感覺不到鼻息的。大腦也不會隨意對鼻息“指手畫腳”的??桃夂粑?,就好比是上位者的刻意所為??桃夂粑灰粫?,人就受不了,甚至?xí)炟?。所以,老子要人們“希言”若“自然”??桃夂粑耸懿坏?。其原理就是刻意呼吸造成體內(nèi)酸堿平衡紊亂,導(dǎo)致呼吸性堿中毒。
注二:某些西方人謬言曰“中國自古無哲學(xué)”。實在是不懂中國文化的緣故。中國人的哲學(xué),往往主客觀輪換,主體不自覺轉(zhuǎn)換--“白馬非馬”即是典型例子,這即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比如,老子崇尚“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也說“絕圣棄智”。單單一個“圣”字,都是靈活多變的。故,后世的中國人靈活智慧有余而似乎嚴(yán)謹(jǐn)匠心不足。與西方人一根筋的線性思維倒是相映成趣。于是,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天下強(qiáng)盛之像,便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沒了定數(shù)。但有一點歷史已經(jīng)證明:無論“膝屈”還是“昂揚”,上下五千年了,唯有使用漢字的中國人“子孫祭祀不輟”。
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譯文:(正是因為修道者的希言自然,無欲少為,于是能夠包容萬物。)所以,隨道、修道之人,見道者與之同志,見德者與之為友,見俗者依然與之同流。
注:此句與上句似乎關(guān)聯(lián)不大。但為何用“故”作承上啟下的關(guān)聯(lián)詞呢?因為“希言自然”,無欲少為,便包容萬物。于是老子如此文之。故譯文如是。
“故從事于道者”句:從是追隨,事是修道。(你是)道者(我就)同于道、(你是)德者(我就)同于德、(你是)失者(我就)同于失,這樣就明白了。失者,俗人也。上善若水,大道無親??桃馀c誰同還是不同,都是“爭”,為道者則不然。失者,放縱之人。故譯為俗人。失,見字解。
如此譯文符合老子本義么?以為是。因為老子在第五十六章里有“和其光,同其塵”的論述,與本章的論述其實是一個主題不同的表述而已。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譯文:與道同志,道人樂意接納修道者。與德為友,德人樂意接納修道者。與俗同流,俗人同樣樂意接納修道者。
信不足,焉有不信。
譯文:誠信不足,才有不信啊。
注:信不足,焉有不信。老子前面省略句為:修道者信也,故能與“道、德、失”同光同塵。
心得:老子的“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清清楚楚且毫無歧義。于是感慨:看來,后世中國人“儒釋道”三教的和諧并立,沒有出現(xiàn)水火不容的局面,“道”,功莫大焉。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5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