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jīng)輝煌過的古道
那些曾經(jīng)輝煌過的古道
蒙蒙細(xì)雨滴、遠山霧輕起,落葉青柏伴古道、云煙深處鵲鴉啼。這情這景更加襯托了古道的滄桑與意境。看著那枯藤落葉翠柏古道仿佛聆聽到了馬幫馱隊的鈴聲悠遠的從深處傳來……
行走在古道上,歷史的云煙雖然早已遠去,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早已代替了傳統(tǒng)的肩挑牲馱但卻在也找不回當(dāng)初的慢生活。時光總是會留下深深的印記讓我們?nèi)セ匚?a target="_blank">過往歷史的韻味先人的汗水與智慧。在這條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道上來來往往的人馬無已計數(shù),但是石頭上深深的蹄印卻顯示著周而復(fù)始的輪回。石頭上那過往行人于歇腳處留下的字刻也見證了他們的足跡……這一刻我竟然覺得社會的變革太快了,快的有些跟不上腳步了……
知道這條古道的存在也是近幾年的事情,走進它也是不經(jīng)意間的決定,或許是特別喜歡有歷史的東西,所以它對我來說有著特別的吸引力,也才有了決決的上路之心。
這是一條進出豫晉的千年古道太行八陘之一,古時候是東出豫西平原西進晉中腹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更是一條經(jīng)過了多少先人的探索與實踐走出的最佳線路,又經(jīng)過多少人辛勤勞動與汗水付出的實物展示。
冬日的南太行山色蒼茫,滿山的枯色盡顯荒蕪。北方的山色渾厚大氣是南方秀氣的青山綠水所不可比擬的。從薄壁鎮(zhèn)進入山區(qū),據(jù)說這條公路基本與古道重合,走在這條路上沿途你會欣賞到豫晉會館關(guān)帝廟山神廟和很多不知名的小廟,單從這些不難看出先人對這片土地的敬畏感恩與熱愛。大山的子民們遵循祖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滋養(yǎng)生息繁衍著、一代一代的延續(xù)并傳承著。(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看著這條連接大山與平原的路,不得不感嘆先民的偉大。轉(zhuǎn)山的道路土石結(jié)合遇溝也有小石橋連接。道路的走勢一部分延寬闊的河道一部分更是直接延著百米懸崖依山而建。只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些道路大部分被水泥和柏油路重疊覆蓋。與上了歲數(shù)的人聊天據(jù)說二十多年前他們還都完整的走過這條古道,道路新建后就慢慢的落寞荒蕪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與輝煌了?,F(xiàn)在都已經(jīng)記憶模糊?;蛟S經(jīng)年后很難在有人完整的記的這段路程,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淹沒在歷史云煙的長河里成為后人書頁上淡淡的一筆而已……
今天我們所重溫的是那段最經(jīng)典的七十二拐。原本延著寬闊河道走向的古道因為前方一線天的峽谷不宜修建而變道從雙底村兩山之間之字型盤山而起。正因如此這段古道得以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成為白陘古道中的精華。
當(dāng)你踏上這條古道,更能感慨先人的不易與偉大。它與之前的依山土石結(jié)合的古道有所不同,因為需要在兩山之間拔高,所以為了減少道路的坡度而以左右層次遞進的方式增高行成了之字型。這段古道從設(shè)計到修建都凝聚了先民的智慧。石壘的道路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已經(jīng)變的光滑圓潤了。古道的寬度不一有窄有寬大約一米五到三米不等為了有效的防止雨水沖刷每隔大概三米就會有寬度約十公分的石板凸出橫切在古道上已減緩流水的速度與沖擊,可見古人獨特的匠工慧心。
抬腿邁步,左右之字蛇形前進,行進了約四十多分鐘便蹬到七十二拐的頂端,這時已是氣噓喘喘脊背汗流。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坍塌廢棄的廟祠,走進去殘破的東墻上青磚箍了一方嘉慶十八年二月十六日立的山神祠界碑。碑文大意為:山神祠于兩省要沖,過客得山神之庇佑見其破敗縉商捐資重修大殿勒石以記??芍^古意濃濃滄桑盡顯……
過了此段路途便延著山腰平緩漸遠了,此時一線天的峽谷與公路盡收眼底,遠處山巔隱藏在了霧氣深處如猶抱琵琶遮面不出。不過這段路是最有意境的了。建在山巖下廢棄客棧的古道石面上到處刻著字跡?;蛟S這是歇息的人無事自娛的杰作吧。在這段路程你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留在石頭上馬騾踩出的深深痕跡,有的深達近十公分這就是時光魅力的所在了。當(dāng)枯黃散落的黃榆葉依舊保持著秋日初落的樣子落滿古道,仿佛是給它披上了一層黃色的衣裝盡展別樣風(fēng)情。當(dāng)春花秋月暑去冬來這條古道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孤獨而凄涼過。如今云煙深處的古道承載的不僅是一段漫長的歷史,更加讓我們追憶懷念的是從前先人們的慢生活。懷念在那些個時代里農(nóng)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夫外婦內(nèi)的生活方式,那時候一袋袋的山貨從這里運出,山外的需求物一種種的運來。漢子帶回的小小用品會讓女人喜笑顏開。一封封相思的信箋會走許多天。一段平淡的感情會延續(xù)很多年??芍^是生亦同床死亦同穴。
走在這方土地上,也不難看出先人活的精致與趣味。正是山里的欠發(fā)達也讓這里保存了很多優(yōu)秀的古近代的建筑。青磚小瓦的堂屋廂房在加很有特點的唱堂會的小戲臺便組成了一處院落,斗拱、雀替、廊柱、柱杵石、門墩、精美的磚、木雕琢,木門大匾……傳統(tǒng)的中式民居雅致考究……
另外上世紀(jì)的中后期的建筑也極賦予時代的特色值得一觀。這些都是陪伴并見證古道、見證發(fā)展過程中應(yīng)有的一筆色彩……
雨后清新的空氣就如賞景時的心情愜意美哉……歲月悠悠萬世依舊靜待賞景佳人的到來……
遠處看那山色依舊---厚重而蒼茫。
5
幾米(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58703/
那些曾經(jīng)輝煌過的古道的評論 (共 12 條)
- 心靜如水 推薦閱讀并說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