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如水
常耀宗
文學如媒介,讓我們千里有緣“相會”;文學似天空,讓我們放飛心靈款款而談;文學是夢想,讓我們珍存過往走向未來!
——題記
“相逢”一笑曾“相識”
一
說來,真該感謝陳珍老師搭建的“筆架山”群這個文學微信平臺,由此才帶來了我與李巨老師“相逢”的機遇,也才解開了我對他多年的“舊識”之謎。(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原來,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因喜愛李巨的詩文,便將其剪貼在一本書里,至今猶存。偶爾無事拿出翻開讀讀,恰似品味陳年老酒,香氣襲人,令人陶醉。
比如,1995年李巨發(fā)表在《烏蘭察布日報》“大青山”副刊上的詩《愛的懺悔》,極具意境和個性。該詩以黃昏、背影、雨云、閃電、暴雨、星星、陷阱、鮮紅的曙光等景語,巧妙地搭配、詮釋了憂傷的詩、潮濕的心、卑怯的靈魂、心門等情語,可謂景中藏情,情中藏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串成了他的回憶,構(gòu)成了他的愛情景觀。整首詩語言靈動,意境朦朧,隱含了詩人心中情思起伏、波瀾變化的感傷和回心轉(zhuǎn)意的徹悟,給我們一種沉醉其間的纏綿享受。
又如,同年李巨發(fā)表在同一報紙上的散文《深秋》,好比一副秋景圖,既有“秋天就突然地遠了,只留下一串深而匆忙的腳印和一些耐人咀嚼的哲理”“冬天已和你談話了”“秋的奉獻與母親的奉獻是何等相似!”等抽象的意境,又有“南歸的大雁”“樹葉”“田鼠”“山野”等具象的實物,以無形求有形,以客觀物象顯現(xiàn)主觀情感,由移情入景,情景結(jié)合融為一體,使人聯(lián)想深秋景色無限,求解深秋況味不盡。
也許,正是李巨這種以景結(jié)情,情景相連,貌神合一,含蓄豐富的詩文寫作特征,促使我牢牢記住了他的名字。只是好景不長,后來隨著他所在的清水河縣劃出了烏盟地區(qū),《烏蘭察布日報》上便再難看到他的詩文。從此有關(guān)他的一切我便無從知曉,心中不免有些惆悵有些失落,還有些不解地自問:怎么走的走的就散了呢?
……
二
世事難料,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特別是在這個網(wǎng)絡(luò)時代,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就在不久前冬日里的一個黃昏,我偶見“筆架山”群里有李巨的詩作出現(xiàn),我先是一驚,心里疑惑:“這名字怎么這么熟悉?”待拜讀完他的詩歌,我從其詩風感到他就是我曾經(jīng)在幽幽暗暗中要找的那個人。于是,我急忙找來剪貼書查看,果然如我所料,里面有李巨詩文呢。我激動不已,在燈光下用手機拍了他的詩文發(fā)到微信上,結(jié)果一晚上沒見他回信,或許是由于天黑照片模糊沒有引起他的注意吧,我這樣安慰自己。
次日中午下班回家,我仍不甘心,我不想就這么不明不白地失去這位曾“傾心而談”的朋友。我再次重復(fù)以往的動作,并在群里發(fā)問:“難道此李巨非彼李巨?”須臾,只見李巨發(fā)來雙手合十圖形,我欣喜萬分,心說終于對上號了。然后,我又見他在群里說:“你真行,還存著老黃歷!”我暗笑:“不是老黃歷,我還證明不了您呢!”正所謂:多年尋他不見影,“相逢”一笑憶“舊識”,快哉!
三
文友相交,貴在以文會友。面對“相逢”又曾相識的李巨老師,我迫不及待地向他索要了他的詩作,我想仔細看看,時隔幾十載他的詩歌水平提高到了何種程度?以便我借鑒學習。
從李巨發(fā)來的詩作《暮色中的村莊》《家鄉(xiāng)的冬天》《秋色》《用我的余生愛你》《目送》《溫一壺酒,與父親對飲》等來看,為鄉(xiāng)村和村人抒寫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方向和主旋律,他對鄉(xiāng)村、村人、黃土地愛得深沉、博大,能夠在田野鄉(xiāng)間一草一木、一風一雨、一鳥一花、一人一家中發(fā)現(xiàn)詩眼,賦這些普通事物以新奇以神性,呈現(xiàn)他對農(nóng)村、農(nóng)民、農(nóng)業(yè)的希望、苦澀、艱辛和快樂,體現(xiàn)了他久遠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情懷,暗含一種奉勸當下的人們別忘故土的父母愛、厚土情與勞作苦的意味在其中,教我們遠離喧嘩、虛無、高大,回歸原初、本真、樸素,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講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言而總之,捧讀李巨的詩歌,令我仿佛吹拂了一次鄉(xiāng)野清風,沐浴了一場霏霏細雨,之后,我看到了晨曦,看到了朝霞,看到了心中永不落的太陽。
捧讀李巨的詩歌,有味道、有靈趣更有色澤,如同行走在鮮花開遍的湖畔,我感受到了天地浩大溫馨的撫愛。
四
漸漸地,在微信上我又了然李巨是中學退休教師?,F(xiàn)為《中華詩歌報》內(nèi)蒙古工作室副主編。有散文、詩歌發(fā)表于報刊、雜志及網(wǎng)絡(luò)平臺。
這就是李巨的簡介,寥寥數(shù)語,為我莫能更多地了解他又匆匆劃上了句號。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風物長宜放眼量?!睅咨稀肮P架山”,我才發(fā)現(xiàn),李巨的詩何其多也,堪稱詩歌王國,琳瑯滿目,包羅萬象,景色艷麗,目不暇接,可謂信手捏來皆是詩,樸實機智有哲理。
在他諸多的詩歌中,我更偏愛他短小精悍的哲理詩。
例如他《蠟燭》一詩,由“只有停電時候 ∕才讓你流淚?!比牍P,限定了蠟燭被使用的時間,見出蠟燭的被動。想想,連流淚都得任人擺布,不言自明蠟燭何其可憐何其沒有價值!賦蠟燭以流淚,擬人化的手法,一語雙關(guān),既指其照亮,又指外部環(huán)境的惡劣。接著,詩人道:“你是一篇文章的標題∕為了忘卻的紀念?!苯栌敏斞赶壬奈念}作詩的結(jié)尾,不難預(yù)測出蠟燭的命運不久矣,最終它必將逐于被人們遺忘一隅。此詩慨念大于形象,似在教導(dǎo)我們憶苦才能思甜,知難而后更催人奮進。
又如《水》一詩:“靜靜坐禪∕無風不起浪?!睅讉€字就把水寫活了。同樣,賦水以擬人化手法,坐禪令我們聯(lián)想起佛,想起修身養(yǎng)性,想起靜的可貴之處。然而,“無風不起浪”一句,既為承接,又為轉(zhuǎn)折,它促使我們想象到事物的兩面性,若有風呢?其勢必浪蕩也!該詩寓理于形象中,好像在告誡我們凡事要忍、要靜,要與人、物和諧相處,要維護一方平安、世界和平,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狈粗娙藳]有說,任我們馳騁想象,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綜上所述,李巨老師的哲理詩深沉、含蓄、雋永,多數(shù)將抽象的哲理寓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中,語言樸實,對萬物存有新創(chuàng)見,喻世、警世、醒世,教我們自省、自強、自立。
實際上,詩是語言的精華。越是短詩越難寫,在只言片語中便將感情上升為智性,形象轉(zhuǎn)化為哲理,依仗的全是深刻的功夫修煉。
不止如此,熱愛祖國熱愛民族亦是李巨詩歌涉及的領(lǐng)域。
我們不妨一起看看他《與長城有關(guān)》一詩的最后幾節(jié):“我曾戲謔古長城∕不過是龐大的土石工程∕是古人為今人∕筑了一道賺錢的風景?!?/p>
“呸,虧你還是個讀書人∕瞎眼和尚念歪經(jīng)∕沒長城,哪來你個龜孫∕一天介就知道個狂歡節(jié)、圣誕老人∕我被父親罵了個狗血噴頭,大愣怔?!?/p>
“唉,還真不明白∕在醉生夢死中被刀子捅痛∕莫如在夜夜無眠中覺醒?!?/p>
古代,長城是古人抵御異族外侵的屏障。今天,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不倒的象征。由形而神,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中華兒女該當繼承發(fā)揚??涩F(xiàn)實中呢?有些人盲目熱衷、迷戀過外國節(jié)到了“只知魏晉不知有漢”的地步。對此,詩人就這些愚昧無知者予以嘲諷,就他(她)們崇洋媚外的行為予以無情批判,意在喚醒那些迷失的“中國心”,增強其中國志,重鑄其中國魂,手拉手,心連心,一起去實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
通過此詩,我們看到詩人用語貼地氣,彌漫著泥土氣息。在嬉笑怒罵中就把大道理灌輸?shù)轿覀兊哪X海、心靈中了。由此可見詩人寓教于樂的能力之強。關(guān)注現(xiàn)實中一些人的錯誤動向并給予有力鞭撻,顯示了詩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悲憫情懷,顯示了詩人作為時代記錄者應(yīng)有的格局與胸襟,不由我生出深深的敬佩之情。
從哲理詩、愛國詩中,我又看到了不同的李巨。那些深藏在文字間的既直率又幽曲,既明朗又微妙的東西,足以構(gòu)成他廣大的詩空,慰籍著我的心靈,我情愿耽溺其中,心旌搖曳,心醉神迷。
喜歡李巨的詩,無形中生出了他這人是個啥樣的念想。恰巧,微信上見到了他的照片,大高個,大耳,人精神,穿著樸素,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不像他的“深山圣”網(wǎng)名給人“世外高人”的錯覺。至此,李巨神秘的面紗在我心底豁然開朗?!捌椒苍杏齻ゴ蟆保瓉?,偉大的靈魂,常寓于平凡的外表。換言之,外表的華麗并不能代表高貴的內(nèi)心。
回歸詩話?!霸娛莻€美麗而狡猾的精靈”,這話道出了詩難以捕捉的實情。相較而言,寫詩更需要燃燒的激情,因此詩人永遠擁有不老的詩心。李巨的大詩小詩都是清新靈動的詩,點點詩光貴在真情真味。透過他的詩,我看到了他樸實善良、仁義至重的品格。這樣的人有誰不愿相交呢?
“心是一個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备兄x文學,文學無疆。
說一千道一萬,李老師,二十多年前我與您的一場“相識”到今天的意外“相逢”,證明了我們今生有緣情未了——那么,穿越時空伸出手,我們做個永生永世的朋友!
相見有期還無期
一
喜愛陳珍老師的詩文,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1991年春,我先是在《烏蘭察布日報》“大青山”副刊看到他的詩歌《房子》,之后見他散文詩、散文頻頻見諸報端,引起了我莫大的閱讀興趣。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剪貼他的詩文。閑暇時打開欣賞,感覺進入到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過去、現(xiàn)在都在方寸之間激蕩起層層柔柔的漣漪,任何內(nèi)容的東西都在我的眼底閃出了耀點,仿佛在驚異的幻景中看見了未來,我十分愜意,為我“遇見”這樣一位好文友。
感動而閱讀,閱讀而感動,就在這來來回回中,我心中不禁生出許多遐想:陳珍是怎樣一個人?他是干什么的?他為什么就能寫出如此動人心魄的文章呢?……
此后經(jīng)年,從圈內(nèi)獲知,陳珍系四子王旗鄉(xiāng)村教師。我釋然。我心理上得到了滿足。名義上,他離我挺遠。心里頭,他離我很近。因為,他就在他的文中。我讀文就是讀他,他與我心貼著心。
二
不知不覺走進他《農(nóng)民的勞動節(jié)》一文,給我的身體力行感、感情熾烈感十分強烈,令我對他充滿了無限敬意。他為農(nóng)民、勞動節(jié)直陳其言:“時逢五一……農(nóng)民,首先想到的是農(nóng)時!”簡單明了,平凡偉大。他為土地自述:“不,我不甘心荒蕪!”真應(yīng)了那句“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的農(nóng)諺,地是人之母,地是人之命,地與人血肉相連,互相都耽誤不起。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對農(nóng)民兄弟的深摯熱愛,對土地的骨肉之情,何來他如此真切、深沉的話語?顯而易見,他是以自己一腔熱血文字去溫暖、感染我們,促使我們?nèi)坜r(nóng)民、愛勞動、愛土地!這應(yīng)該就是陳珍撰寫此文的目的吧。
聽從他《革命兒女》一文的召喚,就像深入到當年“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巾幗英雄群體中,會助長為國為民盡忠職守的凜然正氣,引人吟味,使我們親歷無限的提升力量。
陳珍為文,多以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主。他思想脈絡(luò)清晰,行文老成醇厚,語言簡練睿智,絕不煩絮,似乎有強大的磁場深深地吸引著我。有時我不由得掩文長思:什么時候能見見這位我仰慕的亦師亦友呢?親耳聽他講述一篇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心得會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吧?
記得,2006年12月,烏蘭察布市作協(xié)召開第一次代表會,就餐前我與幾個旗縣市區(qū)的文學代表圍坐一桌,閑聊中有人言四子王旗的陳珍老師要來,我聽了心里暗自高興,甚至想象見到陳老師時的驚喜場面會是個什么樣子?……然則沒多久,聽閆曼麗姐說,陳老師發(fā)來短信,稱四子王旗風雪大,他恐怕一時半會兒過不來……聽罷此言,我心涼了半截。至于陳老師最后到?jīng)]到場,我由于忙著開會不得而知,反正那次是無緣得見君顏,惋惜??!
人與人之間往往就是這樣,當彼此不認識,擦肩而過也未可知。當彼此認識,縱是茫茫人群中你一眼也能認出對方。當彼此不認識想認識,錯過了一次機緣,下次再見卻不知是何年何月,緊握君手更不知是哪朝哪夕……
三
在我的記憶里,自從2008年在《烏蘭察布日報》上讀到陳珍的《友情,使我富有》一文后,便很少在這張報紙上看到他的文字了。原因正如他在該文說的,他退休了,即將踏上外出行程。
好在,陳珍老師人外出了,文回來了。我從《刺勒川》《虎山風》《黃旗?!贰敦S鎮(zhèn)文藝》等當?shù)匾恍┪膶W雜志上不時還能讀到他的文章,甚喜。每一次看他把自己作為文體的個體來抒發(fā)見解時,我心中依舊是彩霞一片,世界由此也煥發(fā)出生命的氣息。
又一個夜,讀《閱識曹霑》《詞人李清照詠嘆》,我被陳珍拉回到久遠的過去,才子、才女一生命運坎坎坷坷,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只能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然而,縱然如此,他(她)們并沒有因此萎靡不振,相反,他(她)們克服重重困難,通過小說、詩詞抒發(fā)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作,其精神財富永澤后人吾輩。
由此及彼,我聯(lián)想到:身處浮躁的當下,陳珍能讓心空出來靜下來閱讀古代文人雅士,難怪他有深厚的古文化修養(yǎng),難怪他能寫出那么多厚實、豐盈的文章來。他四大名著、初刻、二刻、《金瓶梅》古詩、詞、散曲,讀得雜亂,隨性隨情,我由他文章的感動,想象他“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讀書境界,心中不由發(fā)熱而又感到汗顏。無疑,在讀書與寫作上陳珍老師就是我的楷模,我理應(yīng)向他學習。
追尋陳珍的足跡,我又有幸拜讀了他的《飯館打工月記》、《張老板子打工二三事》、《打工廣記》、《打工雜記》系列打工散文,讓我見識到了社會最底層一族的生產(chǎn)生活場景,不由為農(nóng)民工所處的環(huán)境叫苦,不由為農(nóng)民工遭受的不公待遇而揪心。這些文章篇篇有視野廣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可以看出陳珍讀懂、讀透了農(nóng)民工生活,其價值不菲。
針對深入生活與閱讀生活的能力問題,評論家雷達說:“事實證明,作家能力的高低,能寫到什么程度,往往取決于作家對時代生活讀懂讀透到什么程度,繼而看你深入到什么程度。落實到創(chuàng)作上,就是審美的力量,‘我們要走進生活深處,在人民中體悟生活本質(zhì)、吃透生活底蘊。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變成深刻的情節(jié)和動人的形象,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激蕩人心。’”這也就是,“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毖愓湎盗写蚬ど⑽模蚁M嘘P(guān)方面盡快出臺政策,還農(nóng)民工應(yīng)有的公道!我想農(nóng)民工朋友的明天會好起來的!
這就是陳珍,他既是歷史的發(fā)光體,又是現(xiàn)實的一束強光,光芒穿越時空穿越人心而來,深情有內(nèi)蘊之美,文字有外揚之華,乃能自樹高格,震爍古今。
四
伴隨這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當我們的生活中有了微信,我與陳珍不期而遇在“黃旗海文藝”“作家之友”“察右前旗文苑”“集寧區(qū)作家協(xié)會”乃至后來的“筆架山”等文學群里,共同擁有一片可愛的天地,談生活,話文學,好不暢快。
在與陳珍老師的“交往”中,有幾個細節(jié)給我印象深刻。
某晚,我倆微信聊天,他問:“在干啥呢?”我答:“正在寫了?!彼偌此}口不言了。當下,我思量起來:陳老師善解人意,不愧是教師出身!從一個寫作者對另一個寫作者尊重的角度來講,他這叫有職業(yè)道德或文德;從分場合,不隨意打擾人的角度而言,他這叫有品德。有規(guī)矩成方圓,這種人可深交。
還有一次,我請他往微信上發(fā)詩歌,以便欣賞。他發(fā)了其中一首。我說您繼續(xù)發(fā),我拜讀。他說先發(fā)一首吧,手機上看費眼,他正在電腦打印了……哦,直到此時我才記起,前些時我和他說過,希望我們見面時能看到他更多的詩歌……僅憑這一點,就可肯定他是個有心人,講誠信;再往細說他是個有愛心的人,體恤別人。誠者得人心,愛人者被人愛,這種人可久交。
大多時候,我們以文相交,靈魂與靈魂對話。
譬如他的短篇小說《陰婚》,講述了出生在同一個村的山桃與樹根情投意合卻沒能締結(jié)成良緣的悲慘故事。小說以“我”忙著回村參加這對苦命鴛鴦的陰婚慶典開始,又以全村人將他們二人合葬在一起結(jié)尾,中間詳細介紹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山桃父親好賭,還不上債,他便逼迫女兒嫁給債主“四光頭”以抵債,山桃不愿意,于是和樹根私奔外出打工,未久被追回,無奈中,山桃假意答應(yīng)“四光頭”的要求,并讓其將她父親的借款憑據(jù)銷毀,而她則一死了之。隨后,樹根在工地上也不幸中了煤氣毒死去。“四光頭”被法辦,山桃父親良心發(fā)現(xiàn),服藥而亡。
小說前后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合理,主題突出,是一個古老而現(xiàn)代的“梁?!卑姹瘎?。它的新穎、獨特、精彩之處就是陰婚這一情節(jié)的巧妙安排,自始至終給人以凌厲、悲傷、沉郁、蒼涼的意象,讓我們過目不忘,吸取血與淚的教訓(xùn),引起對丑惡的憎恨、厭惡,喚起對“美好的愛情便是雙方堅守如一,始終不渝”“婚姻自由,他人無權(quán)橫加干涉”的渴望與追求,如此,作家的審丑具備了審美價值,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沒有無緣無故的創(chuàng)作,更何況,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竊以為,《陰婚》是對陰暗、落后、愚昧思想與行為下的悲壯犧牲的祭奠,也是對現(xiàn)代文明中人的道德淪喪和人性丑惡的回放,還是對世界一隅殘存封建禮教的曝光,更是對陽光與正義之劍時刻在懸的警示,體現(xiàn)出作家的良知和鐵肩擔道義的強烈責任心,給一個人該秉持什么而活、當下文學究竟如何創(chuàng)作才有意義以無限思量。
讀他《銀玲》《“玉百靈”》《幽居山村》《2018,一封青春方程式的信》等散文,無論是敘述鄉(xiāng)間歌人、地方名角,還是抒寫山村事物、教師愿景,娓娓道來中既有古文章法,也有現(xiàn)代技巧;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曲折生動,妙趣橫生,筆下有火也有水,篇篇美文充溢真情、熱情、柔情、豪情,讀后不是使我們消沉下去,而是要振作起來,正如作家王蓬所說的:文學最本質(zhì)的作用是滋潤心靈,向往美麗。
除了散文、散文詩、小說,還有詩歌《“包黑頭”》《鴉群》《歲月》等等,恕不一一贅述。無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陳珍的寫作風格多樣,路子很是寬泛。天地萬物,在他筆下都是有靈的,美與善的因子會隨著這些文字,像陽光雨露般潛入我們的血脈。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與陳珍老師的神交使我受益匪淺。正如他所說的:“友情,使我富有?!笔前。亚橛谢?,有一種隔世的穿越感,會令我唏噓感嘆;友情有味,彌漫在街道空氣中,細致入微,有舌尖與家的溫馨;友情有根,令我有鄉(xiāng)人思緒,游子懷鄉(xiāng)之感,如似玉蘭沁人心,無不如癡如夢……
陳老師,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我相信:只要我們彼此真心擁有,相逢終會有期!說不定相逢就在這個冬季,而我已備好了詩歌與酒,一直站在冰雪的深處等您……
相伴走來重相憶
一
自從踏上文學路,豐建國老師一直相伴相隨與我走過。
同樣,那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青澀的我在《烏蘭察布日報》“大青山”副刊讀到了豐建國寫的《昨日夢已遠》《沒家的感覺》《尋舊》等散文,語句清新自然,風格質(zhì)樸勁健,飄逸又真實,悠遠又貼近,極富藝術(shù)魅力,可為我滋潤心田,陶冶情操,又似與我促膝交談,勵志勵智,很好地滿足了我年輕好奇的心。
2001年,我開始向《烏蘭察布廣播電視報》“豐鎮(zhèn)風采”副刊投稿,其時的責任編輯為“建國”,我想應(yīng)該就是豐建國。從他給我刊發(fā)的幾篇散文來看,他的編輯原則是,盡量尊重作者的原意,非到確需潤色時他才動筆,以此做到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真摯、豐富的情感。從中可見豐建國作為編輯的德才兼?zhèn)?。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打心眼里欽佩他。照我看,一個優(yōu)秀的編輯,不是拿作者的文本一字不改,也不是大改特改,而是恰到好處,該改則改,“好鋼用在刀刃上”,出手快、準、狠,這才是高手之所以為高手的緣故。
當然,這個時候,我心里還沒有滋生欲見豐建國的念頭。在我認為,人家是作家、編輯,我一個小小的作者豈敢攀龍附鳳?
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對他文章赤誠的愛。確切地說,自他文章進入我的視野,我就深愛上了,一種入骨入心,丟魂失魄的愛,欲罷不能。每捧讀之,任憑外面“山雨欲來風滿樓”,往往“夢里不知身是客”,不知此身系于何處,仿佛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使我浮想聯(lián)翩并格外充滿敬意的永恒的召喚力。
這期間,他發(fā)表在《烏蘭察布廣播電視報》和《烏蘭察布日報》上的《打平伙》《農(nóng)民:稱重的稱謂》兩篇散文引起了我極大的喜愛與關(guān)注,調(diào)動我努力去領(lǐng)略其豐富多彩的內(nèi)涵。
《打平伙》是寫以往村人以“AA”制形式購買村里某一家的肉,然后做熟,圍坐一起共同享用之以改善生活的一個場面。此乃作家對過去鄉(xiāng)村的詩意守望,也就是對人們當下生存追問的回應(yīng),更是對生命運行提出的方法和態(tài)度。我們在由遠及近、由明及暗中受到了啟迪和教育。
《農(nóng)民:稱重的稱謂》以一個老農(nóng)進城賣土豆受人嘲弄遭人痛打為主線,盡現(xiàn)同在一片藍天下,農(nóng)村人和城里人“同室操戈”的生活現(xiàn)象。文章似乎冥冥之中在問詢城里人:失去健康的靈魂,徒留一具活動的軀體,還有什么意義?老實說,這是一個清醒過來的作家的吶喊,是反抗愚昧、落后思想的高叫,是對城里人欺弱的無情控訴,給民族自戀情結(jié)和小意識病態(tài)以沉重的打擊。通過此文,我們宛如看到了冷眼熱心的魯迅遺風猶在,滿懷仁愛的情懷仍存當下的事實。進一步講,豐建國有一種責任擔當和憂患意識,總能見人所不能見,寫人所不能寫,即替人代言,反映世道人心。我看重此文,自認為它是豐建國的代表作之一。不想后來真的入選全國權(quán)威雜志《讀者》,可見一斑。
二
因為喜愛,所以常讀豐建國的文章。因為常讀,所以漸漸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2002年,我寫出了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讀后感文章《清新醇厚鄉(xiāng)土風——拜讀豐建國散文》,發(fā)表在《烏蘭察布日報》“文化周刊”“文化廣場”版頭條。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豐建國的散文,哪有我再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至今,我都認為豐建國之文為我寫讀后感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條件,他本人亦成為我讀后感寫作的無形助推者。我對他心懷感激??v然那時候我們誰也不認識誰,但是我依然情愿追隨他走很久很遠,哪怕夕陽蒼老,哪怕路無盡頭。
事實上,說到見面,原來是不敢,自從寫了有關(guān)豐建國之文的讀后感,我又有點不愿了。我不想見面純屬是為表功什么的。我向來是一個做了也不一定說的人。這正如豐建國,當年他與潘樹武先生坐在一桌了,他也不愿站起來說:“潘老師,我就是豐建國!”后來,經(jīng)他人介紹,潘先生才“如夢方醒”,并稱他為怪人。我猜想,他之所以不表白,是因為他認為沒必要。當著眾人的面,你驀地站起來“亮相”自己反而有抬高自己或高看自己之嫌。那樣的事,他是萬萬做不出的。我所言,但愿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換成是我,亦然。大概我們原本屬于同條路上的人吧。
就在我不敢、不愿,其實內(nèi)心真想見見他真容的時候,始料未及,某日一個上午,他竟給我單位打來電話找我,我當時那個激動啊,內(nèi)心的溪水嘩嘩地流,內(nèi)心的雷雨之后出現(xiàn)了彩虹……那些曾經(jīng)在反反復(fù)復(fù)中追尋他的日子,竟然想不到疲憊,而是滿滿的快樂……他說他調(diào)到豐鎮(zhèn)文聯(lián)了,正在編輯《豐鎮(zhèn)文藝》稿件,希望我投稿給他……自此,我成了該雜志的“??汀?,多半源于豐建國老師的厚愛與提攜。
三
就這樣,豐建國一直伴我走著,走在文學這條長長的路上。
就這樣,又一個夏日,我終抵不過豐建國文品與人品的誘惑,趕去豐鎮(zhèn)拜望他。
想象與現(xiàn)實往往有很大差距。夢中,我無數(shù)次的設(shè)想:豐建國穿著西裝革履,舉止溫文爾雅,有唯實公正的學者之風吧?……誰知,見了他:高個,顯瘦。紅紅的臉膛,炯炯的目光,屬于誠實、正派、可靠、性敏一類人。遠比我想象中的要樸實無華、平易近人,不由我“向他看齊”,真的。
本來是我去見他,我要請他。他說你來豐鎮(zhèn)了,哪能……總的來說,初見豐建國老師,給我留下了第一好影響,我愿結(jié)交他。此后,我們之間便有了來往。每到察右前旗一次,他都給我?guī)┚袷臣Z——《豐鎮(zhèn)文藝》,加之有烏蘭察布市的《敕勒川》雜志,我讀到了他更多更長的美文。
其中,2004年豐建國發(fā)表在《敕勒川》上的《桑梓憶舊》(四篇)尤為我垂愛。文章在敘述“我”在老北山打石頭、大西灘脫土坯、東園子撿菜葉、南河地摟樹葉時,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詩意家園的眷戀、對生態(tài)破壞的憂慮,承載了作家的愛與痛,承載了大地鄉(xiāng)村永不破碎的靈魂,隱現(xiàn)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鄉(xiāng)愁,從中見出他的桑梓之情、赤子之心,讀罷不由我們對城鄉(xiāng)發(fā)展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深深的思慮——當下,人們對城市的物質(zhì)追求是否束縛了自然精神的釋放?
豐建國寫人的文章,特別是寫親人晚年的點滴生活,纏纏綿綿,更著男兒柔情和孝心一片?!渡钕锢显毫糇《肪褪撬祟愇恼碌拇怼6且荒晁募镜淖詈笠患?,冬象征著老父老母。深巷老院留住老父老母,這本身難能可貴。老屋因老人的居住更具價值更有意義,遠離喧鬧,歲月靜好。在這里盡管發(fā)生著這樣那樣的家長里短,盡管日子極平凡,但幽靜自樂,現(xiàn)世安穩(wěn)。作家娓娓清談中,讓人觸摸到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最美不過夕陽紅,由不得我們疼愛、眷戀此種親情,裊裊不絕。
豐建國寫親人離世的文章,凄凄切切,曉風殘月。加之他寫情移境,借景抒情的手法運用,讀來瀟瀟雨下,天地好像也黯然失色?!肚镲L掠過玉米林》,講的是先前岳父岳母壯年干活兒如風過耳。此后經(jīng)年,“我”幫大兄哥收割玉米,不見了當年岳父岳母的身影,風過處悲從中來。同樣的景由于親人的在與不在而有了不同的喻意。涼秋與悲愁融為一體,不由人產(chǎn)生強烈共鳴。當然,除了共鳴,還有作家給我們傳導(dǎo)出的對生與死的思考與感悟,并讓我們從中獲取到一種關(guān)于生命堅強與升華的力量。
即便是他直抒胸臆,也給人一種長歌當哭,遠望卻不能當歸的萬般無奈。譬如他的《有一種痛撕心裂肺》《斷指之痛》兩篇文章,單看題目就叫人心碎。前文寫母親謝世“我”之哀痛,后文寫三弟驟然離世“我”之傷痛。再睹親人面,已不可能。只能只好沉浸在對他們?nèi)艏慈綦x的憶念里,思緒隨和風漂流,那個悲痛真叫欲絕呀!讀后,令我茫然不知所措,好久回不過神來。明明是他說他家事,暗里卻如電擊身,他事冷麻冷麻地傳導(dǎo)為己事,站在那里想了又想……悲傷、后怕、珍惜、大愛、和睦、孝順等詞匯似脫閘的江水奔涌而來,恍惚中猛然醒悟:愛親人該付諸行動了,千萬別因為沒有彌補而空留遺憾萬分?。∠雭?,這就是豐建國之文的文學價值與社會意義了。
四
我就是這樣一路走來一路讀他,他就是這樣一路走來一路給我景的。不,那分明是一顆真心、善心、孝心、友心在感天動地哩。
我一邊讀一遍寫心得,唯恐錯過了那“心”。譬如《懷舊:關(guān)注涌動的大地》《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留待芳菲啟后程》都是我拜讀豐建國篇篇感人之作而產(chǎn)生的心靈感受,談不上評論。幾年來寫讀后感的經(jīng)驗告訴我,再好的讀后感也不及作者的原文好。相對于豐建國之文,這種感覺更甚。有時,讀完他的文章,我的心便沉重、敬畏起來,自顧自地說:“以后快別寫了,我那也叫文章、叫讀后感了,真是班門弄斧,慚愧無地!
其實,不是我說,豐建國老師文章好,人也好。
他的好,首先表現(xiàn)在他孝敬父母。盡管這是人之常情,應(yīng)盡的義務(wù),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特別是幾十年來,他們一家與父母一直廝守在一個老院,做到了陪伴是最好的孝順。當他的母親去世后,他又擔負起照顧父親的責任,舍自己宜居的樓房溫馨的家,與老父親同吃同住在老屋,盡孝心七年有余,直到父親駕鶴西去。大孝如他,至情至真。孝為德之本。由孝敬父母衍生開去,就是博愛,大愛,令我仰之彌高。
他對朋友,也是古道熱腸。2009年,我出第一散文、隨筆集前,我請他為我審稿并寫點什么。原先,我打算把他為我寫的隨筆作為序言放在文集前面,可他謙虛恭讓,說冷恒老師的序?qū)懙帽人?,放前比較合適。我說,都放前面呢?他答:有喧賓奪主之實了。最后,我遵從他的意見,照做。從中不難看出,他行事為他人考慮的多,不計較什么個人得失,令我十分敬仰。當今,這種人不多,他是我遇見的那一個。我為今生有他這樣的師友而慶幸著、快慰著、滿足著。
2015年,我出第二本散文集前,我又把書稿托人捎給豐建國老師,請他把關(guān)、斟酌書名并作序。沒過多久,他把一切辦得如我所愿。需要說明的是,在序言中,他并沒有一味說好,而是實事求是道出了我書稿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我盡可能地做了彌補。常言道:“道吾弱者為吾師”,豐建國是我真正意義上的師長,真正意義上的諍友。他不阿諛奉承,敢講真話,不怕熟人沒面子。當今,這種人少之有少,他是我遇見的那一個。我為今生有他這樣的師友而踏實著、幸福著、珍惜著。
五
作為相交多年的文友,最令我為豐建國老師高興和慶賀的事,莫過于2016年他的散文集《御風而得》面世,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部大作。盡管他還有一些文章沒有收集在內(nèi),但也足見他為文的全貌和實力。
縱觀全書,作家將《散珠成串》一輯安排在文集首位想來是他最看重的一環(huán),也是他村莊記憶的詩意回放。這些關(guān)于村莊的文字包含著豐饒的風物民俗,嗩吶、煙、煙鍋煙嘴煙葉、門墩兒、春聯(lián)年畫、土炕、老屋以及山野牧歌、二人臺、道具等等,都與村莊一起漸行漸遠,最終,多數(shù)在博物館方得一見,見了也得對后輩詮釋一番他們才能知其所以然。從這個意義上講,豐建國的散文正是對逝去或即將逝去村莊的翻版、再現(xiàn),值得閱讀,也必將引起更多人的關(guān)注。《故土情韻》寫作家對豐川大地的殷殷回憶;《親情無言》寫作家對親人絲絲縷縷的深情;《友情天地》寫作家對朋友永駐心間的回味;《讀書說文》寫作家讀書心得和對文友贈書的回饋;《信手拈來》寫作家對四季及其他事物的見地?;虻鸵鳒\唱,或氣雄力沉,作家豐建國的散文扎根大地,貼近生活,記錄下本地及其人、事、物近半個世紀的生活掠影,是關(guān)于美的純粹的思考,是關(guān)于人行走世間如何面對苦難、不幸,如何自我滋養(yǎng)、調(diào)節(jié)心靈的叩問與詩意回答,于深沉、厚實、靈秀的語言中濺出躍動的生機勃勃。這樣有情有愛,充裕思辨的文體表達,甚得我心!
一言以蔽之,這本書是作家生活的濃縮與生命的結(jié)晶,它是我們回望來路反思當下的一種稀有精神食糧;這本書是作家將時間與空間共謀,孕育出的一類文化的氣質(zhì),精神的向度,聲音里有聲音,味道中有味道,最能慰籍故土情思、鄉(xiāng)心隱顯。
一個人吸引另一個人的地方,不在于他的地位有多高,金錢有多少,而在于他為人處世的方法,在于他的人緣和人格;在于他的文章后面,隱隱約約,有無限丘壑,無窮事故在。這才是人恒敬之,人恒愛之的根本和出發(fā)點。
豐老師就是這樣的人,他的文就是這樣的文,我們相伴走來心相印重相憶。
相對于我們,相交才剛剛開始……
尾聲
文學,這項美麗而神圣的事業(yè),對于不同地帶、共同愛好的我們是多么珍貴,多么留戀。心靈的“橋”早已被橋上的“燈”照亮。看清那一顆赤城的心,那一張放飛笑意的面頰,這是一段好好把握的緣,這是一片平淡如水的神交情,這是一個充滿溫馨、充滿歡快的世界。
文學就是我們的生活,一種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真真切切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生活。文學生活有助于我們彼此認識;有助于我們弘揚一種人文精神;有助于我們找回已經(jīng)丟失或正在丟失的激情、溫情和詩情。
文如其人,縱然時光流逝,世事變化,不過亙古不變的是人情人性。有人說:“人生最大的幸運,不是撿錢,也不是中獎;而是有人可以鼓勵你、指引你、幫助你。所謂的貴人,也并不是直接給你帶來利益的人;而是開拓你的眼界,給你正能量的人?!?李巨、陳珍、豐建國三位老師不就是這樣的人嗎?
今生,結(jié)識了您們,結(jié)識了您們偉大的心靈,我覺得活了一回挺有意思。
相交如水水長流,直掛云帆濟滄海!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5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