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南宋
尋找南宋
梁孟偉
作為南宋都城的杭州,恐怕是歷史印記最少的古都。
既沒有西安那樣的大雁塔兵馬俑,也沒有北京那樣的長城故宮,甚至沒有南京那樣的明城墻,只剩下皇城、太廟、御街等幾處遺址。就是地處紹興的宋六陵,也只留下一片凄綠的茶園,和幾棵怨忿的古松。
南宋皇城遺址位于杭州城南鳳凰山東麓。宋高宗趙構定都杭州后,在北宋州治舊址修建宮城禁苑,東起鳳山門,西至鳳凰山西麓,南起苕帚灣,北至萬松嶺,南北東分布著麗正、和寧、東華三座城門,方圓4.5公里。皇城內,有金鑾殿、垂拱殿、選德殿、福寧殿、勤政殿、復古殿等殿、堂、樓、閣約130余座,宮殿巍峨林立,色彩光耀奪目。西面御苑直達鳳凰山頂。
作為中國唯一依山而建的宮殿,南宋皇城遺址打破了傳統(tǒng)中軸線對稱格局,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非坐北朝南的王朝宮殿。且山水園林融入其中,是一處最為園林化、江南化的中國皇宮。當時的臨安城在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史上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由封閉式的里坊布局轉變?yōu)殚_放式的街巷布局的一座典型城市。(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一色樓臺三十里,不知何處覓孤山?!北辉姽テ魄耙荒?,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臨安,一見驚艷,連連驚呼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城市。
登上鳳凰山頂,舉目四望,錢江在前,征帆點點,遠山綽約;西湖在后,波光山影,柳堤煙樹;東望城郭,西眺群峰。這樣的天然形勝,輝煌過往,難怪宋高宗一見鐘情。
如果站在錢塘江邊向鳳凰山眺望,見到的是更加輝煌的景象:一帶紅墻圍繞,金頂碧瓦相映,依山而建的殿宇層層上升,飛檐畫棟,金碧輝煌。入夜的皇城,更是“珠光寶焰燭山河”, 極盡豪華,
無比壯麗,望之猶如天宮。
鳳凰山西麓的西湖更是千嬌百媚???a target="_blank">愛書畫的高宗皇帝,南渡立足未穩(wěn),就廣攬各地畫師,畫下一幅幅西湖美景,并取出一個個動聽名字: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雙峰插云,斷橋殘雪,南屏晚鐘,雷鋒夕照,三潭印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君臣晝夜流連于湖光山色,“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現(xiàn)在,在皇宮后花園的鳳凰山上,我們依然能看到當年的遺跡——月巖。它是一株巨石峰,石峰上部有一天然圓洞,洞徑約45厘米。每逢圓月之夜,月光透過圓洞,投影地上。這時天上人間,月成三璧,實在是人間奇景,是皇帝嬪妃賞月的好去處。如今,月巖仍在,但那后園皇宮,早已難覓蹤影。
元至元十四年(1277),也就是臨安被蒙軍攻占(1276)后的第二年,距南宋真正滅亡的崖山海戰(zhàn)(1279)還有兩年,據(jù)說民間失火延及,南宋皇宮焚燒殆盡。明代畫家徐渭曾以“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臺”的對聯(lián),對昔日無比繁華的南宋皇宮唱出陣陣挽歌,并對灰飛煙滅的遺址發(fā)出聲聲浩嘆。
皇宮焚毀真乃民間失火延及?用三丈宮墻圍建而成的宋宮,四周全是朝廷重要機關,一直向北過了太廟,才有民居和店鋪。而太廟之東又是中河,東岸即使失火,也不會燒到河西。
那么這把大火,到底燒自何處?查遍當年的作家書稿,竟無一處說及這場神秘的大火;讀盡所有宋宮懷古詩歌,也無相關的記述。
答案只有一條,元朝統(tǒng)治者派人縱火!走出毀滅南人精神的第一步,并對有關此火的任何“妄議”進行刪除封鎖。因為一把火消除了元朝統(tǒng)治者的心病——對于仍然負隅抵抗的南宋殘余武裝而言,皇宮被毀的打擊無疑致命,因為皇朝是一個國家的象征。
焚毀過后的斷墻殘垣,仍然不能讓元朝統(tǒng)治者安枕,于是開始了毀滅南人精神的第二步。1284年,江南釋教總攝楊璉真伽,在昔日的宋宮遺址上建起了5座佛寺。
次年,楊璉真伽趕赴紹興,開始實施毀滅南人精神的第三步——盜發(fā)南宋帝后六陵,挖走殉葬的全部珍寶,并將各帝后的殘骸運回杭州,與牛羊骨摻雜一起,埋在福寧殿前的饅頭山上,上建“鎮(zhèn)南塔”(又名白塔),讓南宋永世不得翻生。
從火燒宋宮,到殘基建寺,到盜發(fā)六陵,再到建塔鎮(zhèn)南,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不以徹底摧毀南宋王朝地面建筑,進而消滅南宋“王氣”即民族精神為目的。鎮(zhèn)南塔為這一歷時八年、精心策劃的巨大陰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留下了巨大的歷史驚嘆!
如今,找到南宋皇城遺址容易,如要找到真正的“南宋”王朝,就會復雜困難得多!
南宋留給世人的是茍且軟弱、無可奈何的印象,是個不堪一擊、積貧積弱的王朝。的確,當時契丹、黨項、女真和蒙古族相繼崛起,特別是從1206年開始,蒙古大軍幾乎以排山倒海之勢滅金、滅西夏、滅花拉子模、滅俄羅斯諸公國、敗波蘭等東歐國家,獨獨在吞并南宋的戰(zhàn)爭中,無論是出動的兵力,還是相持的時間(從1235年舉兵伐宋,到1279年徹底摧毀宋王室,歷時近半個世紀之久),損失之慘痛,都是前所未有。其實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不僅是外侮,更是內患:皇帝昏庸,奸臣當?shù)溃糁胃瘮?,民不聊生。當初南宋選擇了逃避甚至投降政策時,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滅亡的道路。
1279年的崖山海戰(zhàn)是宋蒙最后一戰(zhàn)。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宋軍將數(shù)百艘戰(zhàn)艦自行鑿沉,然后,包括皇帝、官員、士兵、婦女、百姓,超過十萬眾的南宋軍民,紛紛跳進大海,以身殉國……其中就有陸秀夫背著小皇帝縱身一躍的身影。元朝所編的宋史客觀的記載了這段史實: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萬計……一行短短的記載,其背后的意義,讓人震撼,令人扼腕。在國家命運的轉折關頭,上到皇帝大臣,下到普通軍民,都用蹈海這一儀式,共祭國殤,同赴國難。有人提出質疑,如果南宋退守臺灣,中國歷史可能重寫。但歷史沒有如果!
崖山海戰(zhàn)后,日本上至天皇將軍,下至武士平民,全部身著喪服,西跪三日,痛悼中華的隕落,痛哭“崖山之后無中華”。以后日本人勢不朝元,仍以宋為華夏正統(tǒng)。惹得忽必烈第二次蹈海東征,留尸十萬,大敗而返,那是別話。
只有先進的文明,才具有如此強大的內在凝聚力和向外輻射力。那么南宋到底是怎樣一個國度?
在“以成敗論英雄”的傳統(tǒng)思維中,兩帝被擄、逃離開封、偏安臨安、宋金議和等一幕幕恥辱……南宋歷史,被貼上了“羸弱、腐敗、屈辱”的標簽,就是“蘇湖熟,天下足”、大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形成、商業(yè)經(jīng)濟繁榮等社會現(xiàn)象,也驅不散“國殤”帶來的心理陰霾。
其實,當時南宋發(fā)展已經(jīng)登峰造極,商業(yè)經(jīng)濟、工業(yè)科技和航海技術非常發(fā)達,還有火藥、羅盤、印刷術大規(guī)模地應用于實踐,GDP約占全球的50%,甚至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
當時臨安人口已達150萬人,而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也只有十萬人口。今天的世界各大都會,當時還沉浸在一片蒙昧的幽暗之中,只有南宋皇城,燈火映徹碧空,照亮了世界的東方。
難怪歐美學者把南宋視為“東方的文藝復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副校長余凱思甚至認為“應當把宋代歷史作為中國現(xiàn)代史開端”。
還有南宋形成的對天道性命的追求、主靜的生活姿態(tài)、經(jīng)世致用的精神、重義輕利的道德標尺等,依然光耀著中華大地;中國的儒家學說、道家思想、佛學、茶文化,伴隨著哲學、科學、藝術等大量書籍,傳播和影響到東南亞乃至整個世界……
難怪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有可能,我愿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的確,南宋的知識分子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還有很大的言論自由,從來沒有知識分子因為言論被誅殺的案例。
湯因比此言更深的政治內涵是:漢唐兩宋的中原王朝,形式是君主專制,實際上是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代表官僚士大夫的相權可以與王權在制度上達到某種平衡。然而,忽必烈建立的蒙元王朝帶來了北方民族最壞的傳統(tǒng),大可汗君臨天下,乾綱獨斷,蔑視讀書人,視士大夫如草芥。明清就延續(xù)了這種體制。
沒有亡國的遺恨,不摻雜功利與得失的考量,用世界的眼光看待南宋,你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因此,一個朝代繁華與衰敗的表里,戰(zhàn)爭與茍安的兩端,熱情與感傷的錯綜,光榮與恥辱的交織,南方與北方的糾葛,都在南宋宮、商、角、徵、羽的交響樂中悲壯地流轉。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5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