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的祭灶節(jié)
北方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祭灶神在民俗家口里稱作“辭灶”,老百姓則叫“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后又休棄續(xù)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chǎn)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zāi),雙目失明.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后發(fā)現(xiàn)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玉皇大帝為其懺悔之心感動,封為灶神,將其派到人間,在各家各戶的廚灶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因此許多地方在祭灶時還要供上碗面湯(面條),并加一句:“灶王爺本姓張,一年一碗雜面湯”。古代戲曲《張郎休妻》、和《火龍記》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離開世間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這天家家都要進行送灶祭祀,即祭送灶神升天。等灶王在天宮“述職”完畢,于除夕夜返回時,人們要在年三十晚上舉行“接神”儀式恭請灶王回家,因人們將恭請灶王回家的除夕稱作“大年”,因此就把恭送灶王升天稱作“小年”,也就是僅次于大年的節(jié)日。據(jù)文字記載,我國對灶神的崇拜,從夏朝就開始了。而民間最隆重的兩個節(jié)日,也與灶王有關(guān),這證明了我國人民從古就建立起來的“民以食為天”的觀念。
人們在臘月二十三祭灶時,要將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兩邊配“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lián),同時灶君神像旁掛天馬圖畫,以便灶王騎乘。祭祀時在灶王像前的貢桌上放麻糖、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麻糖的甜性可以讓灶王爺吃后嘴變甜,多說好話;而其粘性,也能粘住灶王爺?shù)淖?,讓它不在玉帝那里講壞話。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傳統(tǒng),擺好貢品后只有男主人跪下將麻糖在火爐爐口轉(zhuǎn)一圈,以示灶王爺享用貢品,最后將灶王爺像和天馬焚燒,謂之“升天”,同時口里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清朝時,皇室根據(jù)不同人的身份,規(guī)定了相應(yīng)的祭灶時間,這也造成中國各地小年夜日期的不同,這就是“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規(guī)定。即“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币驗楸狈皆诿髑鍟r期一直是全國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北方小年都統(tǒng)一在臘月二十三過。而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如江浙滬地區(qū),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我生活的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地區(qū),當?shù)孛晒抛逶谵r(nóng)歷臘月二十三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火節(jié),祭祀火神升天向長生天匯報下界一年來的情況。蒙古民族認為火是家族興旺發(fā)達的象征,也是圣潔干凈的象征,它不僅給一家人帶來光明和溫暖,還用它永恒的熱情溫暖著人間。因此蒙古族把祭火節(jié)過得比大年還要隆重。(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jié)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xiāng)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
于2018年2月7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59385/
民以食為天的祭灶節(jié)的評論 (共 8 條)
- 崔勇(筆名:清心)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閱讀,執(zhí)手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