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曲胡的老人
拉曲胡的老人
王建福
周日,早,到集貿(mào)市場采買年貨。很遠(yuǎn)聽到一種高亢婉轉(zhuǎn)的胡琴聲。那琴聲飽含著濃郁的河南味道,很有特色,但不象豫劇,也不象河南梆子,我無法分辨它屬于哪個曲種。拉胡琴的人很有功底,激越的琴聲音質(zhì)純正,跳躍著的音符和起轉(zhuǎn)承合之間頻繁出現(xiàn)的滑音,銜接自然無可挑剔。我不會拉胡琴,但我能聽出演奏水平的高下。于是我忘了自己的任務(wù),直接尋聲而去。
美妙的琴聲,來自集貿(mào)市場門口的一根水泥電線桿旁。冬日的陽光下,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正在那里忘情地沉浸在自己極富穿透力的琴聲中。老人頭發(fā)幾乎全白,四方四正的臉膛上刻滿皺紋。雖是盲人,那輕閉的眼睛卻象正常人一樣,眼線很長,想象得出他年輕時一定很帥。他穿著一件幾乎看不出什么顏色的棉襖,靠著電線桿,坐在一只小折疊椅上。我只是從斜穿過折疊椅的一根細(xì)長的木棍,判斷他是盲人。
站在老人的面前,我的目光聚焦在他那把胡琴上。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胡琴:琴筒不是圓形而是八方形,前端蒙蛇皮,張兩根弦,類似二胡,但琴身不是圓柱形而是扁方形;琴身琴筒全用花梨木制作,連碩大的琴弓也是用近二公分寬的花梨木板做成,馬尾接觸琴弦時的力度也就可想而知;琴聲穿透力很強(qiáng),音色接近人聲,演奏的曲子滑音多,象河南人說話。 這把胡琴用料講究,使用的時間一定很長,花梨木的構(gòu)件包漿潤澤呈油亮的褐紅色,琴筒上堆積著很厚一層白雪一樣的松香。
我不敢驚動老人,默默地站在他的身邊聆聽這時而高亢,時而低回的優(yōu)美琴聲。這時我才看到,在老人的面前,還放著一只小小的鐵皮桶,桶底,稀稀拉拉有幾枚硬幣和幾張一元的紙幣。我不希望老人的演奏太過寂寞,跑到街對面的小店里換了10元錢的硬幣,隔一兩分鐘,就扔一枚硬幣到鐵桶里。(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也許是盲人特殊的敏感,抑或是我太有規(guī)律的投幣,老人忽然停下演奏,抬起頭來,四處張望(確實是張望的意思)。我不敢說話,屏住氣息。老人停了一下,俯身起弓,樂聲再起,曲調(diào)更為委婉,變化更為豐富,感覺是在專門為我一人表演。拉了兩段后,老人停下來,用中氣很足的河南口音,朝著我站立的方向說:“謝謝!”
我再不說話,就顯然失禮了。我俯身對老人說:“老師,您拉得真好!”
老人楞了一下,單手做了個作揖的動作說:“謝謝!”手很粗糙,一個手指頭上纏著創(chuàng)口貼。
我請教老人:“老師,您的這把胡琴,我沒有見過。能夠告訴我這是什么琴嗎?”
老人說:“這是曲胡。是曲劇專用的胡琴?!?/p>
我孤陋寡聞,從來沒有聽說過曲?。骸罢垎柪蠋?,曲劇是河南的地方戲嗎?”
老人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對。曲劇在河南,影響力僅次于豫劇。這個戲種流行于河南南陽、洛陽一帶,你們湖北棗陽、襄陽的老百姓都喜歡聽……”
老人似乎也忘了自己的任務(wù),非常熱情地介紹起他的曲劇來。陽光灑在他那被臘月的寒風(fēng)吹得很干燥的臉上,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很溫暖。我想老人一定有許多美好的回憶……
圍觀的人們多了起來。我怕過多的介紹會影響老人的收入。老人應(yīng)該是來自河南吧?也許,就等著多賺幾個路費回家呢。于是,我揀了自己最想說的話打斷了老人:“老師,您有這么好聽的曲劇,這樣高超的演奏水平,哪里都可以賺到錢的??爝^年了,回家吧”
沒想到老人象是被雷擊了一樣,臉上的笑容乃至那些刀刻一樣的皺紋,一剎那間全僵住了。我非常后悔!我一定說了老人最不愿意聽的話了。我不知道是文化的式微導(dǎo)致藝人的潦倒?還是家庭的變故造成個人的沉浮?無論什么原因,年關(guān)將近,萬家團(tuán)圓的時候了,讓一個年近古稀的老琴師遠(yuǎn)離家鄉(xiāng),賣藝街頭,都是他個人乃至他家鄉(xiāng)的痛啊。
良久,老人臉上的皺紋慢慢松弛下來。他慢慢地?fù)u了搖頭:“不說了。先生喜歡聽,我就再給您拉上一段吧?!闭f完,右手一抖,琴聲驟起,穿云裂石,直沖云霄!
我凝視著燦爛陽光下臉上毫無表情的老人,如同瞻仰一尊歷盡滄桑的塑像。我知道,這位謎一樣的老人,已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之中了。琴聲依舊起伏跌宕,一個悲愴的音符滑落下來,我心頭一緊,沒來由就想起已經(jīng)逝去的老父親,于是便有些酸楚,趕緊把手心里剩下的兩枚硬幣輕輕放進(jìn)鐵桶,轉(zhuǎn)身逃離……
(2013年1月20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6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