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之死
過年的時候回去,爸爸開著電視,從客廳過的時候我抬頭一看剛好是87版的西游記,我記得當(dāng)時看到的是袈裟被盜,然后孫悟空讓觀音菩薩變成那個進(jìn)獻(xiàn)金丹的蛇妖……然后不知怎么的,我就說了一句“長了一雙能看透本質(zhì)的火眼金睛又如何,只有自己一個人看得到的東西,有怎么讓被人相信是真的”,我當(dāng)時心里想到的自然是三打白骨精的情節(jié)。
然后莫名地就想到了我很久以前不知道是看到的還是想到的,林黛玉是必須死的,因為在看書的時候,林黛玉和薛寶釵的美固然是不一樣的,可是她們都很美,并且都讓賈寶玉動過心,可是賈寶玉的愛后來還是慢慢地靠向了林黛玉,直至完全屬于林黛玉。而產(chǎn)生這種反差的就是林黛玉高潔,而薛寶釵世故,賈寶玉選擇了林黛玉,卻讓無數(shù)的男子想要娶薛寶釵為妻。也就是從這方面看,林黛玉更像是一株不染塵埃的仙草,也就是在精神世界與賈寶玉契合的那一面。說到賈寶玉的精神世界,賈寶玉在父親等世人看來是不求上進(jìn)的,他不是不愛讀書,只是不愛獨那些相對“有用”的書,但賈寶玉是被“父親”不喜歡的,然而林黛玉卻是和賈寶玉的精神世界契合的,其實也在暗示一件事——“林黛玉”的存在是被這個世界所不喜歡的,也就是為什么那么多男的更想要娶薛寶釵為妻的原因,因為薛寶釵是更適合活在人世的人,不管是小說中的時代,還是現(xiàn)在的時代,我們都是要順著潮流走的,我們都會說,如果你選擇停留,那就是被淘汰了,因為你不走,可周圍的一切都是在全速前進(jìn)的,然后你就是在倒退的那一個。
前幾天,看到一部帖子,論證了林黛玉和薛寶釵都是絳姝仙草,論據(jù)就是正副十二釵的判詞的對應(yīng)性,只有林黛玉和薛寶釵都是合起來寫的,以及判詞的對稱性,而如果把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判詞一句一句分開之后發(fā)現(xiàn)林黛玉的判詞偏多了。本來對于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本質(zhì)區(qū)分定義就是一個偏精神,一個偏現(xiàn)實,然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思想的,有思想就意味著自己有想法,然后還有就是環(huán)境教育等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跟這個世界相對來說比較契合的一方面,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人都是精神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并存的個體,我們小的時候很童真,雖然很幼稚的無數(shù)的想法或是做法,但是我們樂在其中,不管做什么,都是一句“童言無忌”就可以被一筆帶過,然而在長大的過程中,家長就開始告訴我們,你們長大了,要懂事,然后我們開始從我們很快樂的精神世界慢慢抽身出來,開始估計周圍的人的感受,開始學(xué)會在該笑的時候笑,改激動的時候激動,我們慢慢學(xué)會和周圍的各個年齡段各個領(lǐng)域各種興趣愛好的人,尤其是對我們有用的人都有共同話題,“相談甚歡”,到那個時候,我們也就“成熟”了。
看著就真有點絳姝仙草被慢慢一分為二,而那個任性的跟這個社會價值觀不和諧的部分——林黛玉就開始被慢慢病死,等契合這個社會價值觀的部分——薛寶釵嫁給了白馬王子賈寶玉,不管愛還是不愛,不管曾經(jīng)如何,只有薛寶釵了。而賈寶玉想要繼續(xù)和林黛玉纏綿的話,他也是處在那個被不喜歡的境地——被父親打,母親王夫人出于自己來自人世的眼光出于愛,對襲人和薛寶釵這樣規(guī)矩、大方得體的女子表示好感,之后賈寶玉也娶了薛寶釵,賈寶玉考中了,其實我倒是覺得這才是結(jié)局,娶了薛寶釵,又是賈家大廈傾倒之時,賈寶玉是一個活著的人,他相對來說已經(jīng)沒有依靠了,而要活下去要養(yǎng)家,那他就只能盡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什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符合社會價值觀的事情才能給他帶來他生活的資本。同時,這件事也從一個側(cè)面反駁了賈寶玉不求上進(jìn)的這樣一個本書設(shè)定的形象——一個身在官場多年的父親的評價:賈寶玉不是沒有才華,是曾經(jīng)不屑于用在這些“沽名釣譽(yù)”的事情上。
林黛玉“死”了很多,那些還尚存的埋葬不夠深的,是否感到很多事力不從心?(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本來半個月前就想寫了,只是在猶豫。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96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