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清雜記(七十三)
大概在國外除了有華裔、華僑的地方尚在過年的時候使用這種形式外,其它的國家或民族很少使用,但據說日本和朝鮮、韓國還在使用。
但春聯的使用開始于何時呢?
歷來傳五代后蜀主孟昶所寫的春聯:“新年納馀慶,佳節(jié)號長春”為使用對聯開始的。但據清末譚嗣同考證,更早在南北朝的劉孝綽、劉令嫻兄妹已寫過“閉門罷慶吊,臥高謝公卿”和“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的對聯。
另外,根據其他材料考證,獨立對聯的起源,還不只是從孟昶和劉孝綽、劉令嫻兄妹開始的,還可以追溯得更遠些。據廬陵何紹先《對聯匯?!分姓f:“考古家謂對聯即桃符遺制,始于蜀孟昶,而盛于明孝陵(朱元璋),不知此指門聯而言。若堂室之題句,則諸葛武侯之‘淡泊以明志’,孔融之‘座上客常滿’(即:‘淡泊以明志,寧靜以志遠’,‘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已為濫觴。”
還有,據考證貼春聯是始于桃符,這個故事出自《淮南子》,說東海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株桃樹,蟠屈縱橫三千里,樹下有鬼門,由“神荼”與“郁壘”二神把守,遇到妖魔鬼怪作惡,則以葦索系之喂虎,鬼怪見而畏之。由此而每年除夕,人們便以桃木懸掛于門戶之上以壓邪。這習俗據傳從周代就已經開始,一直沿續(xù)下來。(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以前,只用桃木刻“神荼”與“郁壘”二神木像,后來改用桃木板、畫上這二神的像。至南朝之時則改在桃符上寫字,先是只寫二神的名字,后來逐漸發(fā)展為改寫對聯。到宋代時期已經逐漸擴大到各個領域,凡亭臺樓閣都逐漸有了題對。
關于春聯,還有很多傳說故事,現摘一二與大家調聊一下:
由于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人們皆以地其墨寶而為榮,故他家過年的春聯年年被人揭“盜”走。在過年之時經常是接連被揭“盜”幾次,幾乎弄得他自己過年都沒有春聯。
據說有一年王羲之曾經先寫了一副春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叫兒子貼在門上,但是不久就被人揭走了(據說是愛好王羲之書法的人偷揭走的)。接著,王羲之又另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鶯啼北里,燕語南郊?!闭l知這副對聯剛貼上,轉眼又被人揭“盜”走了。
眼看明天就是大年初一,若不想辦法,就算寫得再多,今晚也會全都揭“盜”走。王羲之一沉思,又第三次揮毫寫了一副對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但他叫兒子把對聯從中間剪開,今晚先貼上兩聯的上半部分,這一次人們看到的是這樣不吉利的對聯,就再也沒人來揭“盜”了。大年初一拂曉,王羲之便親自在他寫的對聯每邊都加上了三個字:“今朝至”和“昨夜行”,于是對聯就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最后總算保留住了這副春聯過年。
此故事的主人公一般講的是王羲之,但有的地方說是清朝乾隆年間廣東省的一位叫肖燧的舉人,只是將倒數第二個字改了一對,而傳為:“福無雙至今年至,禍不單行昨日行”。另外,肖燧才思敏捷,不畏權貴,善于以詩對為武器向丑惡勢力作斗爭。
據說廣東新會縣有一個“口里仁義道德,實際男盜女娼”的偽君子,貼一春聯炫耀其家世:“巷有幾人?舉貢、監(jiān)員、進士;家無別業(yè):詩書、禮樂、文章。”肖燧則罵他不知羞恥,于是把他這副春聯改為:“巷有幾人?化子、舞蛇、弄術;家無別業(yè):琵琶、綽板、三弦?!?/p>
當然,以上這兩個故事只是個傳說,可能是后人虛構的,不足為信。只因傳說已久,摘之聊供參考。
以上是過年貼春聯之起源以及發(fā)展的大體原由,簡要說之。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