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樸素的外衣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尊崇“和”,夫妻和、父子和、君臣和、家和、國和。總結(jié)起來就是人和、家和、國和,萬事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天時,地利,人和;甚至現(xiàn)在的和諧社會都以“和”為中心。為了兩邦世代交好,那就“和”親,戰(zhàn)爭中打了敗仗,那主求“和”。
人和
謀事在人,雖然很多事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但沒有人的外在力量,事物的發(fā)展或許會改變軌跡。人是社會的基本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人就組成了社會。這個“人——人”之間可能存在的是鴻溝、冰塹或許是親密無間,這決定于人自己。君子堅持以“和”為貴,有“肚子里撐船“的胸襟。相傳清朝的丞相張英在京為官時,收到家信,老家與鄰居為房屋地界發(fā)生糾紛,以至中間巷道狹窄幾乎不能走人。胡煦當即寫下詩句“萬里家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托人帶回家中。于是胡家在原來爭辯的基礎(chǔ)上朝里讓了三尺,鄰居非常感動,也朝里讓了三尺,過道多了六尺,為此陡然開闊,行人不再感到狹窄,于是時人稱此巷為“仁義巷”。這“讓地在尺”的故事贊許我們:鄰里和陸相處是如此的重要。在現(xiàn)代如此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中,人們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工作上的事,而往往忽視是鄰里間的交往。平常家門緊閉,從不知對門是何方人氏,鄰里之事一概不知,根本就沒有“近鄰之親“的概念存在。
負荊請罪,將相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只有“將相和”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在具備“天時、地利”的時候,“人和”又顯得如此的重要。為什么戰(zhàn)爭中用“離間計”,這就是挑戰(zhàn)敵方的“人和”,沒有了“人和”,再充足的軍資,再壯大的軍隊也會的瞬間潰不成軍。
家和
“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把家處理好,只有家和了,才有心思去治理國家。多少英雄豪杰是因為“后園起火”而敗于前方,有多少君王是因為后宮權(quán)勢的爭奪而頭疼,從而無心于國事。只有家和國才和。多數(shù)人中龍鳳都有一個溫暖的家。(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雖說在男女平等的時代,已沒有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明顯分工。但若家中親人因雞毛蒜皮的事而發(fā)生戰(zhàn)爭,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又怎么有精力在事業(yè)上拼搏呢?家是人的最后一個港灣,連港灣都“電閃雷鳴”,海面又如何“風平浪靜”呢?
國和
全國上下同心地起建設(shè)小康社會。國家蓬勃發(fā)展,社會齊步邁進,這是國和的象征。在國和的情況之下,祖國的天空是藍的,空氣是清新的,花草美麗的……無論國家處于繁榮時期,還是災(zāi)難面前,國民都能齊心協(xié)力地建設(shè)國家。
只有人和,家才能和;只有家和,國才和。歸根到底還是人和。多一分寬闊,少一分狹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我們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卻可以感到它的無窮力量。
人和,沒有鮮艷的色彩,沒有絢麗的圖案,但決不可以少的一件樸素的外衣。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