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無字碑新說”
閑話“無字碑新說”
陳宣章
國人嗜好“樹碑立傳”。史書中,皇帝為本紀,重臣為傳。不入史書者也要在墓碑上留一點什么。凡是名勝古跡,必有古碑。古碑是史學(xué)家們研究的一大根據(jù)。但是,與史書一樣,古碑的碑文也是貓膩多多。
許多碑文迷霧重重,例如:《集古錄目唐鄭國夫人武氏碑》,唐司列少常伯李安期撰,前戎衛(wèi)兵曹參軍殷仲容八分書。李安期是唐高宗時期人,約卒于唐高宗咸亨初年(670年)。鄭國夫人是武則天姐姐武順,生前封為韓國夫人,668年立碑,追封為鄭國夫人?!缎绿茣ち袀鞯谝弧ず箦稀罚骸绊n國出入禁中,一女國姝,帝皆寵之。韓國卒,女封魏國夫人,欲以備嬪職,難於后,未決?!蔽簢蛉速R蘭氏666年去世,故鄭國夫人武順不可能668去世。
李安期“為司列少常伯,參知軍國。上有事太山,詔安期為朝覲壇碑文”,不是一般人。殷仲容(633~703),活動于唐高宗到武則天時代,初唐書法家、畫家,官至秘書丞、工部郎中、申州刺史,也不是一般人?!都配浤刻凄崌蛉宋涫媳酚衫畎财谧笾偃輹?,肯定是奉旨??墒牵膬H41字卻留有四個疑點:1?!白郑ㄈ币蛔郑﹦t”。武順是女孩,小時候大概沒有“字”。碑文的“字”第一字缺,不知是“空白”還是“殘缺”?第二字為“則”,是誰起的?668年立碑時,武則天還沒有“則天”兩個字,故不諱忌。2。武則天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文水縣),不是“太原壽陽人”。3。武順是武則天姐姐,不是“武后之妹”。4。史書中,武順丈夫賀蘭越石,不是“賀蘭安石”。但是賀蘭敏之與武順墓志記都是賀蘭安石。賀蘭越石早卒,可能因為諱忌而改名。人有多名不奇怪,而“武后之妹”與“武后之姐”怎么能搞錯呢?難道有故意曲筆?
我原來奇怪:武則天母親楊氏封鄭國夫人,怎么她的大姨子武順也封鄭國夫人?楊氏是唐高宗岳母;武順之女賀蘭氏“封魏國夫人,欲以備嬪職,難於后,未決”,唐高宗無奈,也封武順為鄭國夫人,意思也是“岳母”。(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有些古碑碑文有“違禁”,成碑后立即深埋,有望后人為之申冤之意。對于史學(xué)家可作參考,但僅是一家之言,參考而已。正史可以造假,野史可以造假,碑文也可造假。光緒皇帝遺體作現(xiàn)代化研究,證明是砒霜中毒,可是文字如何作現(xiàn)代化研究?《清史》不是清清楚楚“證明”光緒是“病死”的嗎?史實有幾件事能像“光緒遺體研究”那樣真相大白呢?所以,后人常常有“越研究越糊涂”的感慨。
本朝文人對皇帝有文過飾非的義務(wù);后朝文人對前朝末代皇帝有抹黑夸張的責(zé)任(清朝對明·崇禎皇帝例外。因為滿清入關(guān)打著滅李自成、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即使大臣、文士,碑文請誰寫也是“學(xué)問”。
姚崇是唐玄宗早期著名賢相,曾與張說(尤長于碑文墓志)同朝為相,但政見多有不合,隔閡很深。姚崇病危時,對兒子說:“張說丞相與我政見不和,但他才華出眾,文章妙絕天下。我死后希望能讓他來給我寫墓志。我們關(guān)系不好,但張丞相向來喜歡炫耀,愛好排場,尤其喜歡華美服飾,珍貴寶物。我死后,他一定會來吊唁。你們把我的服飾玩物中,寶貴值錢的東西放在床帳前。張說假如不看,你們就無希望了;假如他注意這些東西,就把他喜歡的玩物給他送去,乘機請他為我寫篇墓志。拿到文章就鐫刻,并把它送給皇帝過目。張丞相考慮問題常比我慢,幾天后一定要反悔。假如他收回碑文,就告訴他皇帝已經(jīng)同意,并領(lǐng)他看刻好的石碑?!币Τ缢篮?,張說果然來姚家,看到陳列的服飾、玩物,眼露欲光,看了三四遍。姚家人給他送去,張說果然收下贈物,并寫祭文,敘述姚崇生平,褒揚姚崇政績,詳盡生動。姚家人連忙呈皇帝過目并刻石。幾天后張說果然借口“文辭不夠周密”派人索要稿本,姚崇兒子們領(lǐng)來人看刻好的石碑,并告知皇上已過目同意。張說非常悔恨,撫胸說:“死姚崇算計活張說,我今天才知道自己才能不如他呀!”
古人如寫自傳,總是化妝過的。俗話說:“雪花膏總是擦臉用的?!惫湃酥幸灿凶灾髡撸纾禾諟Y明。
陶淵明自傳《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薄百澰唬呵瓓渲抻醒裕骸黄萜萦谪氋v,不汲汲于富貴?!溲云澣羧酥畠壓酰裤曈x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寥寥幾行,不自吹,不掩丑,自得其樂。
我以前就是不解“好讀書,不求甚解”。根據(jù)陶淵明的“提示”,我想,大概就是別去“甚解”,因為越解越糊涂。
關(guān)于武則天有自知之明,立“無字碑”,則歷來眾說紛紜,都是憑各人自己想象。
中國帝后陵寢向無立碑之例,唐高宗死后,乾陵朱雀門外司馬道西側(cè)樹有高大的《述圣記》碑。武則天制碑文,嗣皇帝李顯所書。武則天死后,司馬道東側(cè)聳立巨大的“無字碑”。
首先,“立碑無字”是誰的“主意”?有人說,武則天臨終說:“我最后的要求,就是希望你們在先帝陵前給我也立一塊石碑,碑上無字!”證據(jù)何在?如果真是武則天的意思,深意如何?1。有人說:“武則天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又有人說:“武則天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更有人說:“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人的言行可以記述,內(nèi)心想法怎么猜測?誰是武則天肚子里的蛔蟲?
武則天復(fù)立李顯為太子后,立即安排身后政治格局:李顯女兒永泰郡主嫁給武則天侄孫武延基(魏王武承嗣兒媳);另一女兒安樂郡主嫁給武則天另一侄孫武崇訓(xùn)(梁王武三思兒媳);之前,強迫侄子武攸暨殺死妻子,娶女兒太平公主為妻。武則天營造武李兩家聯(lián)姻,是為了自己死后,李顯繼承武家天下,能武、李榮辱與共,武周王朝變相地是千秋萬代。
武則天的計劃被“五王政變”打亂后,她知道結(jié)果會如何,所以臨死《遺制》:“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璦、柳奭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咸令復(fù)業(yè)?!保ㄔ埔咽?,此據(jù)《舊唐書·卷六·則天紀》)《遺制》肯定有,絕不會是別人偽造。這從《唐會要?陵議》討論如何下葬武則天中可以看出:中宗李顯要“合葬乾陵”;給事中嚴善思說“怕驚動高宗,不如‘于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取生墓之法,另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yè)’?!钡凶谌粤睿骸皽蔬z詔從葬之。”
武則天遜位,中宗給予她相當禮遇,仍保持皇帝尊號,將上皇移居上陽宮后,每隔十天率朝臣參拜一次。所以中宗仍稱“遺詔”;合葬乾陵,又是承認她為唐高宗皇后。后世之所以改稱“遺制”,為否定“大周皇帝”,只承認她為唐高宗皇后。
《原制》為什么“已失”,可能有些內(nèi)容無法被李顯和朝臣接受?!靶晱R、歸陵、去帝號”,其實是武則天無奈之舉,只能“主動提出”;“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璦、柳奭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咸令復(fù)業(yè)”,這是武則天早期仇家,極可能是她真實的意思。據(jù)說《原制》還有:“恢復(fù)武三思、袁恕己以前被削減的實封”,“賜魏元中實封百戶。”魏元中是被武則天最后冤枉的大臣。武三思是武則天侄子,兒子武崇訓(xùn)娶李顯女兒安樂郡主為妻,也是武則天臨死安排的一枚“妙棋”;袁恕己是“五王政變”者之一,“五王”中只有袁恕己被武則天處罰過。武則天心中究竟什么想法,誰能知道?
另三種說法:4。中宗恨母親,把武則天寫好的碑文藏在墓室中,所以成為“無字碑”。5。武則天死后政局動蕩,各派政治勢力始終不能作出適當評價而不了了之。6。武則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既是被推翻的皇帝又是被李顯取代的皇帝,連她的身份都“莫能名”,既不易述也不易論,不知如何寫碑文。
天下“無字碑”僅此一個;天下改朝稱帝的女皇僅此一個。所以,武則天清楚:后代肯定褒貶不一。所以,毛澤東說:“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說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其實,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還是由后人去評論?!?/p>
不過,我另有想法,屬于第七種“說法”:武則天660年參與處理朝政,664年垂簾聽政,683年專權(quán)(唐高宗去世),690年稱帝,705年正月二十二日下臺,前后主政45年。武則天耗盡一生心血,面對軟弱無能的中宗,而眼看自己的江山頃刻失去,此后風(fēng)燭殘年、孤獨凄涼的10個月(死于十一月初二)中,武則天可能“無話可說”吧!
或者還有第八種“說法”:武則天會不會暗中嘲笑,武三思有辦法,“五王”必死,李家王朝必亂!她能識人:早在684年唐中宗初次繼位時,她就看出韋后有野心,李顯軟弱無能;還有一個性格類似自己的太平公主呢!武則天會把這些告訴別人嗎?
“無字碑”這個謎,誰都不能說自己的“說法”正確。但是,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應(yīng)該有一個標準:重社會政績,輕個人品行。用后者抹殺前者,是本末倒置。
武則天成功的因素:1。本人因素:嫵媚、聰明、才干、性格。2。唐高宗的好色單純、忠厚軟弱。正因為李治如此,才會被長孫無忌推上皇位。李治屬于“怕妻懦夫斯基”類人物。給武則天創(chuàng)造了機會,而長孫無忌低估了武則天的能量。武則天的本人因素在唐太宗時絲毫不起作用,反而遭冷遇,因為唐太宗不是李治。3。李顯、李旦的軟弱,屬于“怕母懦夫斯基”類人物。李顯兼“怕妻懦夫斯基”。4。武則天小時候曾經(jīng)沉跡于民間飽受鄙視。所以,執(zhí)政后的政策向底層民眾傾斜。674年武則天提出“建言十二事”,為普通百姓和中下級官員著想,為他們爭得利益,贏得了絕大多數(shù)百姓和官員的擁護。這是“政通人和”的原因。
684年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盡管有駱賓王的《討武曌檄》,也無濟于事,僅20天就平息。688年,唐宗室反武。也不過20天收場。老百姓安居樂業(yè),怎么會反?武則天一心奪權(quán),但是,權(quán)為何用?沒有絕大多數(shù)百姓和官員的擁護,得到的權(quán)還會失去。
696年契丹起兵反,武則天兩次調(diào)集45萬大軍窮于應(yīng)付。“頊初至州募人,略無應(yīng)者。俄而詔以皇太子為元帥,應(yīng)募者不可勝數(shù)。”契丹當月就退兵。武則天才知道,酷吏政治喪失了民心。這也是復(fù)立李顯為太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武則天明白,樹碑立傳是次要的。“無字碑”矗立已經(jīng)1300多年,留給人們的財富,遠遠超過任何碑文。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44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