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與讀者
頭號書迷
喜歡不是罪過,但迷戀以致于自我改變卻是一種自我褻瀆。
當(dāng)我看完《危情十日》時,我對那位“頭號書迷”既憤慨又同情。憤慨她的變態(tài)行為,同情她的最終悲劇?!邦^號書迷”,什么概念?在這部影片中我體會到了,這是由主客觀所決定的??陀^的是作家保羅的小說存在,主觀的是“頭號書迷”安妮的心理變態(tài)。安妮對保羅的仰慕與迷戀是真的,但真實的背后更多的是作品帶來的”不同凡響”。
在劇中,《米瑟瑞系列》的橫空出世,創(chuàng)造了很不錯的銷量佳績,以致于被人們所熟知。安妮是他的“頭號書迷”,從一而終,買了保羅的全部作品,不漏一字的閱讀。當(dāng)最后一本結(jié)束這一系列的書出現(xiàn)時,也成了安妮的變態(tài)心理作祟的時候。
盡管安妮有心理上的匪夷所思,但她代表了很多忠實的“fans”。他們嗜書如命,在閱讀時,自己已經(jīng)羽化成自己喜歡的主人公或一個配角。一旦迷戀,就是一種癮,有甚者把每一句話都作為“福音書”。
安妮一直觀察著保羅的舉動,似乎監(jiān)視的無微不至,以致于才得以機(jī)會對保羅施“救命之恩”。這只是“頭號書迷”的熱忱與不息的追隨和迷戀。正如現(xiàn)實生活中的那樣,讀者仰慕作家的才華,喜歡他們作品中的主人公,甚至于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也趨于近同。人們?nèi)缥扯酒芬粯?,給自己帶來快感,沉溺于其中。隨著主人公或某個角色情緒的波動而喜怒哀樂,無目的的驚笑,無意識的痛哭,無主見的改變著自己。(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安妮曾經(jīng)入過獄,還記得那句話,“有種凌駕于人類法律之上的審判,我會由他審判”。就是這句話,安妮的辯詞,她是借《米瑟瑞系列》的一句話,并視為“金科玉律”。相反在保羅的思路里,這句話是叛逆的,不正義的,是罪有應(yīng)得的。因此矛盾的源頭顯而易見,將一觸即發(fā)。最后一本該系列的書,是以主人公死去為結(jié)束,但在安妮的心里主人公是正義的。以此在變態(tài)心理的驅(qū)動下,安妮要為自己心中“正義”昭雪。
“頭號書迷”成了真正書的迷,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求,作家的位置排在次位。安妮在心理瘋狂的意念下,她逼著保羅毀掉了自己感覺罪惡“垃圾”,并讓保羅以自己為主角的背景,復(fù)活主人公。從而也復(fù)活了安妮的心情,意識得到了緩和。但安妮已經(jīng)看到了其中的虛偽,在她意識清醒時,她明白保羅的所為何故,最后釀成了悲劇的發(fā)生。安妮為了拯救心中的“正義”,迷失了自我,如魂魄附體一般,救贖著意識幻覺中的自己,最終做了書迷的“就義者”。
喜歡不是罪過,但迷戀以致于自我改變卻是一種自我褻瀆。
文字攝魂師
作家不再像作家,更像一位攝魂師,思想專制者,社會的“基地組織”。他沒有行為上的妄動,只是用文字——這種最原始的信息傳遞方式,讓讀者在享受中慢慢的拜倒在筆桿下!就像伏地魔,攝取著人們的精神和魂魄,這是無法阻擋的!
不難發(fā)現(xiàn),在劇中保羅《米瑟瑞系列》小說成了一位無形殺手。單不考慮安妮心理方面的變態(tài),直擊作家的作品。保羅的作品風(fēng)靡當(dāng)時,故事也扣人心弦,讓人感嘆,讓人議論,還讓人有時不知所措。
作家都是杰出的故事大王,在劇中保羅就是一位天才故事王,每一個故事都是自己編的,每一個故事的悲情喜劇都有他們決定,無論是《米瑟瑞系列》主人公的被審判以致死亡,還是后面迫不得已的復(fù)活,都由他們塑造。人們仰慕,人們像祈禱一樣的傾聽,就像教徒對上帝一樣忠貞。以致于作家在編織自己故事的同時,已有過很多人被編入其中,他們是自愿的、主動預(yù)約的。每個讀者都是孩子,像想要入睡的孩子,在入睡前都要聽取一個故事才能入睡。若是故事悲情,則會徹夜難眠;若是故事喜劇,則會佳期如夢。作家似乎在編織故事時,已經(jīng)開始侵淫人們的整顆心,從他們的童稚般開始,直至完全浸透!
在劇中,保羅就用他自己的思維,深深地迷住了安妮的心。以致安妮對他、更對他的作品迷戀。在這里筆桿或者鍵盤成了攝魂棒,作家給作品賦予的思想是攝魂術(shù),無形的給人們束縛和佐使。安妮自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仙化為主人公,贊美她,肯定她更甚者去保護(hù)她,如保護(hù)自己一樣。這是作家所能體會得到的,但又好似樂意讓讀者為自己著迷,為自己的作品神魂顛倒。作家在使讀者上癮后,也給自己買下了禍根。保羅用文字的跳躍,牽動著安妮的心,隨著作品此起彼伏。最后讀者完全融入其中,被文字的冰毒上癮著,以致于逼迫作家,再重新制造符合自己癮性的“毒品”。
再看看如今,作家何方神圣?!他們?nèi)A而不實,小題大做,如今作家已是“多重身份”,包裝成范兒,出書是要舉行簽售會的,現(xiàn)身要有聚光燈的才佳。當(dāng)人們興奮的捧回帶有“瀟灑文字”的作品離開時,也在成就著“fans”后援團(tuán)的壯大,也就像義工一樣,不求回報甘愿去做,甚至愿意無私的為自己心中明星而付出。無疑作家已經(jīng)被神化,認(rèn)為他們有驚人的想象力和美妙的語言,他們可以給人們帶來快樂。作品似乎演繹著作家的心境,人們一意孤行的揣摩著,自己也在被這種文字的美好陶醉著,迷失著。
這可能只是偏激的一種理論,但至于今日我還是會大聲斥責(zé)!作家都是“金三角的移民”,制造著毒品,用文字的偽善,使人上癮;作家是伏地魔,讀者很無奈又好似樂意的被吸取著自己的精神與靈魂?。ㄗⅲ簩τ谒龅淖骷遥皇窍鄬Χ?,絕對針對的一部分文字、語言的扭曲者)
“靈感”的背后
作家需要靈感,正如鮮花需要陽光,土地需要肥力一樣。他們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希望找到心靈的回應(yīng),寫出自己如意而又被人們接受的東西。但他們是瘋狂的藝術(shù)家,采取著各種元素。但靈感不是殘忍成就,更不會容忍公德心的頹唐。
在一個遠(yuǎn)離城際的村鎮(zhèn),保羅完成了他的作品,可能這就是他的能量源、“根據(jù)地”。他所處的環(huán)境,所處的時間加上他的思維的結(jié)合,賦予作品靈性和成就感。這是司空見慣的寧靜致遠(yuǎn),或者個性佐使所為,作家為自己營造氛圍!
但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影片的結(jié)局是一個悲劇,但作家保羅貌似在此找到的更多是收獲。在“頭號書迷”由迫害者成為受害者時,作家也由受害者成為了迫害者。在這個看似戲劇性轉(zhuǎn)換的背后,作家找到了更強(qiáng)的“能量源”,悲劇看似結(jié)束不久,他的新作面世了,并且比以往更成功。不能說作家失去的太多,雖然他親手毀掉了自己的兩部作品,但他得到了更多的“靈感”,以致于更成功作品的出爐。
我不承認(rèn)保羅是在經(jīng)歷折磨,卻更像是在享受過程,盡管他是痛苦的,但是他得到了——“靈感”。雖然會讓人嗅起來有血腥味,和無法言及的壓抑感,但“頭號書迷”始終迷戀著。
作家,以作品為人心煲湯,施展著自己思維,精心制作,他們不辭勞苦,因為他們有“靈感”又有“滿足感”。讀者,“頭號書迷”的繼承人,他們熱愛文字,自然上癮,盡管是飲鴆止渴他們也會開心、滿足,因為他們是“米瑟瑞”!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48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