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花看臺灣
走馬觀花看臺灣
臺灣的景(5)
我們從臺東市出發(fā),沿著“花東海岸公路”一路往北前往花蓮市。這一路其實也是風景區(qū),名叫“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qū)”。一邊是山一邊是海,藍天和藍色的大?;旌显谝黄?,分不清哪是海,哪是天。那海岸邊的石塊,被海浪沖刷得千姿百態(tài),形狀各異。但我們沒有時間去海邊好好享受那大自然杰作,只能在車里飽飽眼福。
不過沿途也有幾個景點,第一個是八仙洞。洞口形如桃子,四周有被樹木包圍。洞不深,就十幾米的樣子,不到一百平米,據(jù)說,這洞是海水沖刷出來的。里面供奉了釋迦牟尼像,有當?shù)厝藖砉┫慊?。這洞邊上還有一洞,叫觀音洞,洞內(nèi)供奉著觀音菩薩。洞外有一塊平地,平地邊上的路邊,排了許多一模一樣的白白的觀音石像。
離開八仙洞,我們繼續(xù)向北行駛,又經(jīng)過一個景點,大約叫三仙臺。其實就是一個公園,在一座小山頂上,里面種植了很多熱帶的樹木花草,很漂亮。在山上,可以觀看山下的大海,確實是個休閑的好去處。這里值得一看的是一條小渠,石砌的,五十來厘米寬的樣子,奇的是那小渠的水看上去好像是在往上流,誰看都這樣。當然我也不相信水會往上流,應該是我們的視覺產(chǎn)生的錯覺,但你用眼睛看,明明水是在往上流?。∵@就是這個景點出名的原因。
離開三仙臺向北,下一個景點便是“北回歸線標”,這也是游客必定要留影紀念之處。“北回歸線標”當然坐落在北回歸線上,就在公路邊上,這是一座水泥筑成的白色塔碑似的建筑,高約三十余米(我自己估的,不太確定),頂上有一小球,大約算是地球吧?碑的兩面刻著“北回歸線線”四字。附近有民居,有一對高山族的男女,在路邊演唱,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一邊唱一邊推銷他們自己演唱的碟片。唱的還不錯,很有民族特色,但碟片價格較貴,好像要兩百臺幣一張。邊上有個介紹,他們的組合好像叫“凡夫的世界”,有介紹他們的剪報印在上面。(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中午我們到達花蓮市,在這里吃了午飯,就繼續(xù)向北出發(fā),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景區(qū)。這個“公園”和我們平時說的“公園”可完全是不一樣,我們所說的公園都是綠樹花草、小山小河、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而“太魯閣國家公園”其實就是一個大峽谷:兩邊懸崖峭壁,中間一條深溝,溝里布滿大小卵石,有一小股山泉從卵石間流下。太魯閣山區(qū)都是石灰石沉積巖,產(chǎn)大理石,但國家公園是不允許開采的。我想這大峽谷可能不是造山運動造成的,而是千萬年來山上的洪水沖刷而形成的吧?由于水的沖刷,石質(zhì)較軟,懸崖兩壁被水沖的光光滑滑的,也形成許多姿態(tài)各異的形象,其中有一塊看上去就像一個印第安酋長的雕像。
進入大峽谷并不需要花錢,沿著峽谷的一邊有一條公路,我們的旅游車可以直接開進去,所以游客走的路并不多,大家可以一邊在車上觀看峽谷的瑰麗景色,一邊可以聽導游的介紹。據(jù)說,六十年代前,臺灣的東西兩邊沒有可以連通的公路,從花蓮到臺東,必須向北從臺北繞道而行,花費很多時間。五十年代,政府開始修建花蓮到臺中的中橫公路,就經(jīng)過這里,于是有了這一條公路,也從此多了這一個驚險而壯麗的風景區(qū)。導游說,當時修路很困難,工具簡陋,各方面條件很差,人就從山頂用繩吊下來,用鋼釬、大錘、炸藥,開出了這條路。修路傷亡了不少工人,據(jù)記載共死亡212人,傷702人。人們在這里修建了長春柌,以此來紀念那些傷亡的筑路者,這里也成為太魯閣的一個人文景點。長春祠兩次被洪水沖垮,現(xiàn)在的長春祠是第三次修建的了。臺灣對于因國、因公、救人而犧牲的人是很尊重的,一般都要建柌立碑紀念。我在景區(qū)里還看到一座銅像,就是公路的道班長,工作時因山洪而犧牲,立像紀念他。后來我在“野柳地質(zhì)公園”也看到一座銅像,是一位為救落海的游客而犧牲的公園工作人員而立的。
我想我們大陸每年這類事也不少,宣傳報道也不少,但很少建柌、立像紀念他們的。這點我們應當好好學習,特別是那些為國為民犧牲的人普通人也應當受到人民的祭祀。
從花蓮出發(fā),沿蘇(蘇澳)花(花蓮)公路向北,一路繼續(xù)觀賞沿途的海岸景色,中午到達蘇澳,這里也是一個海港,但這個海港好像不大,都是些捕魚船,我們經(jīng)過時,港口停泊了不少漁船。在這里我們吃了午飯,車繼續(xù)向北開,經(jīng)過基隆,到達臺北市東北的“野柳國家地質(zhì)公園”,這里也就是臺灣的北海岸。
野柳地質(zhì)公園也在海邊,有臺灣著名的海蝕地質(zhì)地貌。由于這里海邊的巖石長期被海水浸泡沖刷,可能還有海風的侵蝕,形成了地表奇特的形象,有各種奇特的造型:有的仿佛地上長出了一片蘑菇,有的像鞋子(稱“仙女鞋”),有的像大海龜,有的像蜂窩,有的像大球(地球石),最著名的便是“女王像”了:細細的脖子,挽著發(fā)髻,高高的鼻子,這里是游人留影最多的景點,要排隊拍照。
這個公園里樹著一座銅像,是紀念一位為搶救落海游客而犧牲的工作人員而立的。他眺望著大海,手里挽著一卷繩索,仿佛隨時準備搶救落水的游客。我敬重他,我想人類的美德,不管在社會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值得人們敬重、學習、發(fā)揚光大。
出了公園,便有一個銷售土特產(chǎn)的大市場,里面一間一間的小店,出售各種臺灣的土產(chǎn)及一些旅游紀念品。
游完公園,我們又回到了臺北市。晚飯后,去臺北有名的士林夜市(前面已經(jīng)簡單介紹過,這里不說了)。晚上宿臺北市,這已經(jīng)從上海出發(fā)的我們第六天了。
第七天,主要游臺灣故宮,時間也較短,沒來得及好好看,很是遺憾。故宮前面也說過,這里也不說了。下午游了一個珠寶珊瑚商場和免稅商場。
晚上到桃園住宿,第八天上午回上海。我的走馬觀花看臺灣環(huán)島游到此結束。
寫于09年5月,12年11月修改于上海奉賢南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51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