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乞食為哪般?
佛在《金剛經(jīng)》中的頭一分就告訴我們他是以乞食為生的,這在老百姓的認知里會是一種不好的生活習性,什么不勞而獲呀,好吃懶做呀等等,然而佛陀的解釋卻讓我們茅塞頓開。
修行者借助乞食可培養(yǎng)平等心,以消除煩惱。是一種清凈的正命?!皩P衅蚴?。所為有二:一者為自,省事修道。二者為他,福利世人?!弊粤⑹菫榱硕沤^俗事,方便修道;利他則為福利世人,予眾生種福機會。
其實細細想來,人類在最初的階段完全是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才得以果腹,得以避寒。佛陀乞食完全是回歸最原始時期的生活狀態(tài),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天地自然之間。試想如果一個具備高等智慧的人能夠舍棄任何不利于人類進化發(fā)展及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繁衍的各種欲望該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可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卻完全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歸根結底就是人類欲望的發(fā)展史。可喜的是,在兩千年以前佛陀就認識到了這種人類欲望無限發(fā)展的最終惡果,而及時醒悟,并用自己的大覺來喚醒還在迷茫的眾生。佛陀毅然投身修行之道歷盡艱辛,但最終還是尋到了最圓滿的覺悟之道,那就是放棄一切所有于阿蘭那處歸于寂靜。
佛陀在舍衛(wèi)城乞食是懷著一顆慈悲平等的心的,他不分貧富貴賤,挨家挨戶地乞食。佛陀乞食的缽翻譯過來應該是應器。應有三應,一色相應,要灰黑色,令人不起愛憎之心;二體相應,要粗質,使人不起貪意;三大小相應,不過量,乞食不過七家,令人不貪口腹,少欲知足離開俗世煩惱,精進修道,以其證得涅槃。
阿蘭那處是佛陀修道的寂靜之處,在乞了食后,收拾衣缽,洗凈雙足,鋪好座位后便跏趺而坐,進入禪境。如一顆樹,一棵草,自自然然,安安靜靜。(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549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