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將雜談笑古今
劉誠龍先生近年來雜文創(chuàng)作風頭頗健,算得上一位比較活躍的青年雜文作家,在有影響的雜文陣地,如《中國經(jīng)濟時報》、《香港文匯報》、《同舟共進》、《唯實》、《雜文報》、《雜文月刊》等100多種能夠發(fā)雜文的報刊上,頻頻露相,甚有鋒芒;也曾在《紅袖添香》里結集成文,深受紅袖讀者喜歡。他廣泛地嘗試各種雜文文體創(chuàng)作,每種文體都顯示了較強的實力,但他近來寫得最多也稱得上最好的應該說是那些歷史性的雜文隨筆,他那些入選各種《雜文年選》的作品以及獲獎的作品,大都是這類雜文,實際上,劉誠龍先生有意識地在這類雜文進行開拓,他給自己定了這類雜文定了一個總題目:辣椒小炒史雜碎。這類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他對文學孜孜不倦的追求與對人生真理刻苦的思索,細細讀來,有滋有味。
雜文,因其雜而好。李鴻章宴客,菜上完,而客人吃未盡興,廚子沒法,將吃剩的菜倒在一鍋中烹調(diào),端上桌客人吃了,滿口叫“好”。是為李鴻章大雜燴。將眾多吃剩的菜放在一起烹制,竟成為一道美味可口的大菜,受到食客們的贊譽,這不能不說是烹調(diào)者的高超技藝。劉誠龍的雜文就是這樣一種技藝的表現(xiàn)。如《政治秀》,從一張小小的表格,演繹到曹操分香、寧波太守王進埋羹、孔秀送姜、王莽欺瞞;從歷史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的干部下農(nóng)村穿草鞋、胡長清得好評、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中很多人“油頭粉面地‘表現(xiàn)’一番”,“假使東窗事未發(fā),沒誰不是好領導”?!恫懿僮詺⑿恪穼懡ò踩瓴懿俳y(tǒng)兵征討張繡,麥收時節(jié)下了一道臨時命令,“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泵顒傤C發(fā),曹操自己的馬就踏了麥田,怎么辦,殺曹操當然不可能,不殺也尷尬,最后來個“割發(fā)權代首?!逼淅碛墒恰啊?a target="_blank">春秋》法不加于尊“。說到春秋當然是制度性質(zhì)的問題了。為什么發(fā)可以代替首呢?“割發(fā)于古時是一種很重之罰,身體發(fā)膚,受諸父母,輕易動不得的,所以史傳至清朝,有‘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之事,把頭發(fā)看得攸關性命。把幾根毫發(fā)的意義無限放大,究其實,是上層階級玩的障眼法把戲而已。這就是說,把其意義無限放大,就是要把其損失無限縮小,為自己預置空間焉?!眲⒄\龍從一根小小的頭發(fā)上,牽出了一些“頭發(fā)的故事”,從古說到今,從“毫毛”說到整個“制度”,揭露了古代統(tǒng)治者制定制度的“良苦用心”,他們對大眾的欺騙性、虛假性昭然若揭。劉誠龍許多雜文說歷史“事件”往往都是從歷史“事例”開始,“微小敘事,宏大敘理”,從小而又小的歷史“細節(jié)”里發(fā)掘出“歷史意義”,而這種歷史意義又強烈地對應著現(xiàn)實社會。有的人寫文章句句都是“現(xiàn)代漢語”,卻沒幾字道著“現(xiàn)代社會”,劉誠龍先生也許沒幾句說“現(xiàn)代生活”的,卻幾乎句句道著了“現(xiàn)代社會”。寫于文革時期的一副對聯(lián),是這樣的:“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樣”。它說的是那個沒有是非的年代,沒有是非,也區(qū)分不了是非;誠龍的雜文是有是有非的,他有鮮明的態(tài)度,明確的觀點,堅定的立場,體現(xiàn)了自《詩經(jīng)》所形成的諷喻精神,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參與意識,有著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守禮修德的自覺意識。發(fā)表于2007年第5期《雜文月刊》并獲該刊獎的《尋租改革》,從頭至尾都在王安石改革運用“小人”,把腐敗當改革的“潤滑劑”與推動力,無疑是著眼于當代國企改革及其他各種當下改革中的種種怪現(xiàn)象;發(fā)于《雜文報》也同樣獲該報月獎的雜文《民主的危機時刻》,從孫中山與黃興的一次沖突說起,說到民主社會有兩種“危機時刻”,一是“偉大人物”出現(xiàn),一是國家“緊急時刻出現(xiàn)”,不能不讓人佩服他“鷹一樣銳利”的“法眼”,總之,他的雜文能夠準確運用幽默諷喻的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訛和不通情理之處。他常常從歷史的深處落筆,又回到眼前的現(xiàn)實來,在對歷史的感悟中包含著對現(xiàn)實的憂患、關懷、思索。
寫歷史性雜文,必須要有“史實”,更關鍵的是要有“史識”,歷史題材很多是別人說了又說,寫了又寫的,后面的人再來寫,就需要更大的勇氣,必須寫出更加耐讀的新意。劉誠龍在歷史的故紙堆里總能看出新的東西,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另類處分與另類安排》里,武則天因“淫亂”而被廢到“黃燈古寺”,打入冷宮,最后被再次“起用”,劉誠龍從中發(fā)現(xiàn)了唐高宗“曲線曲護、曲線救美”的“用人策略”,從而讀出新意,即在干部使用上對喜歡的人采取“暫降后升”之計,就是對那些犯了重大錯誤的領導也采取這種辦法?!敦澬臒o底洞》寫的貪心,是一個極其普通的話題,寫的說的不勝枚舉,但是誠龍從另一層面,新的角度寫出了新的意思。他不僅看到了人們對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的貪欲,而且透過物質(zhì)的貪欲看到了精神的貪婪?!柏澆辉谟谪澪?,而在于貪趣,從物質(zhì)的滿足升華到精神享受之層面上去”。文章舉媒體曝光的某貪官竟然收受一輛推土機為例,寫出了推土機是“擁有權力的象征”,確證了精神貪欲的危害。讀來令人心臟碰碰直跳,冷汗直流。人們對物質(zhì)的貪是可以制止的,但是倘若提升到精神的貪,就很難以遏止了?!胺霾黄鸬陌⒍贰笔俏覀儗Π⒍返摹岸ㄕ摗绷?,但是在《阿斗無情與亞圣精神》中,作者以“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民生新視角,重新審視阿斗的形象,這篇雜文的深刻在于,作者把阿斗與孟子拉在一起“進行審讀”。孟子或者說儒家思想里本身就很矛盾,例如孟子說“民貴君輕”,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民本觀”,但是他又說“重義輕生”,這就是要以君義為本,而非以人為本,作者認為,阿斗降晉,實踐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而我們對阿斗的非議用的是孟子的“氣節(jié)標準”,作者把阿斗放在中國文化的浩大水域予以觀照,讀完此文,我們不能不贊嘆誠龍先生目光的犀利了。
劉誠龍先生的雜文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風格,但他在形成風格的同時似乎還在努力突破風格,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其雜文的語言特色上。質(zhì)樸、睿智、笑談、諷喻,成為他雜文的初步特征,他的有些雜文類似“政論”,甚是“嚴肅”,義正詞嚴,好象當庭“抗辯”;有些亦莊亦諧,有些更是調(diào)侃,以流行的現(xiàn)代口語甚至網(wǎng)絡語來敘古人古事,趣味橫生。文學理論教授張建安先生在評價他的雜文時說他“直搗黃龍府,擊中要害”。這種評價于誠龍是當之無愧的,首先體現(xiàn)在其“標題制作”上,像批鱗之術、屁股與屁話、綠帽子情結、且說貶謫這檔罰則、一個擲字、非銀信時代的貪官會計問題、窮死不要特別費、文字果然是匕首、西餐叉子吃人肉。這些標題即使不能說是精妙絕倫,也應該可以說是獨具機抒。古人說語不驚人誓不休,誠龍雜文的標題也達到了這個境界吧。誠龍雜文語言十分注重“形象化”,如《杯某釋某權》:“如果我們對杯酒釋兵權進行一番爬羅剔訣,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趙氏也沒太絕的高招,投以所好,誘以所樂,不過是以“樂”字的一條蚯蚓鉤取了“權”字這條大魚。”“沒太絕的高招”、“投、誘”、“鉤取”等詞語的使用,言簡意賅,但卻將趙匡應“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典故寫活了,也活脫脫寫出了趙氏的形象特征。二是很有語言的嫁接術。誠龍先生當過十年的“刀筆吏”,對現(xiàn)代政治用語相當“熟練”,他很會“套話”,他用套話,卻沒有一點“官腔”,讀起來輕松,這是因為他把當下官場一本正經(jīng)的用語“套”在“古事”上,一套接一套,幽默出來了,深刻出來了,因為有了這些語言,使其文章有著“指向性”,使讀者自然聯(lián)系“當下生活”,以古諷今的意味也就出來了,這樣,既有解讀者之頤的效果,又有解主題之構的效力,雜文倘若沒有幽默就很難成為雜文,在幽默中揭示生活當中的的假丑惡,在微笑當中揭示深刻的道理。如《冬烘先生對三顧茅廬的體制研究》[〈〈雜文選刊創(chuàng)刊15年精華本〉〉],文章的標題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三是他有著扎實的“古文功底”。誠如張建安教授所說:“劉誠龍堅守回歸傳統(tǒng)的藝術傾向,這體現(xiàn)在他的文章中能恰到好處地引用古典詩詞和典故,并且把古典文學的詞匯和修辭方法運用到寫作中,文字干凈、清暢、凝煉。中國是一個文學大國,傳統(tǒng)文學的成就博大精深,劉誠龍善于從古典文學和日常口語中提煉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因此他的文章,讀來頗有味道與勁道?!?/p>
誠龍先生是吃湖南辣椒長大的,湖湘文化在其身上烙下了很深的印痕,為人誠而實,簡單、質(zhì)樸、真誠,但是也很“辣”,倔起來也是很倔的。其文也是這樣,他身處官場,但也是反官場文化的堅強斗士。他概括不惑之年的人生為四個“十年”,即“十年有欠當耍童子,十年有余當苦學生,十年有足當教師爺,十年有零當?shù)豆P吏”。他不再像過去在政府里擔任文字秘書那樣忙,有了閑暇的時間,他又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因此就繼續(xù)他的文學家的夢。誠龍初期的雜文往往喜歡揭露官場“官術”,讓我們認識官術的可惡,后來的雜文更多的揭發(fā)“政場政道”,上升到了道的層面了,換句話說,他更關注的是民生民瘼、政治文化與歷史規(guī)律等問題。也許是在官場呆得久,對世事看得更透徹,而自己并沒有受到官場庸俗氣息的污染,依然保留了那份質(zhì)樸,因此他的雜文更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更有一種抓人眼球的魅力,更有一種透過叢叢疊疊故紙堆直達歷史深處與現(xiàn)實溝通的穿透力。我們期待他寫出更多更好更廣更深刻的好雜文來。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