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短篇小說《雕花象牙扇》
讀錢凱的小說《雕花象牙扇》,猶如在欣賞那首很好聽的歌曲《花好月圓》。一柄雕花象牙折扇,竟能敷衍出這多美妙的文字,真佩服作者的筆力。
小說表達了一個意義深刻的主題: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期盼祖國統(tǒng)一,親人團聚,有情人能成眷屬。作者以意貫氣連、含蓄委婉的筆法,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沉的故事。從一開始主人公聽《花好月圓》到曲藝界泰斗的《三國演義》收篇警句:分久必合,全文緊扣一個“圓”字謀篇。就連能開能合的象牙雕花扇,也成了美好結局的象征。
作者通過運用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如躍眼前。主人公是一位醫(yī)學外科專家,養(yǎng)成了對事情極其認真仔細的習慣。你看她在赴晚會下車前,“在藍鳥頂部柔和的光環(huán)下又審視了一下請柬的文字,方才款款下車。”還有那個“他”,當年為了練眼練手指,“一味苦心孤詣”地雕出了那柄“象牙扇”。雖然作者對“他”不著余墨,卻將“他”的職業(yè)特性,學藝精專的形象樹立在我們面前。
小說于無字處寫文章也很耐人尋味?!八?a target="_blank">天涯海角地托人送來一柄雕花象牙扇,竟無片言只字!其實,扇子的開合,象征著“分久必合”的心愿;扇子是“他”當年一刀刀地雕刻成的,送給她也表達“他”的一往情深。因此,不著文字,盡傳精神,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附小說:《雕花象牙扇》
華燈初上,一輛輛小轎車絡繹不絕地駛進古色古香的大院,按序停在綠蔭叢中的會議廳前。(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司機拉開了車門,后坐上的慕容教授以外科專家凡事極其仔細的習慣,在藍鳥頂燈柔和的光環(huán)下又審視了一下請柬的文字,方才款款下車。她抬頭凝望了一會高懸夜空的一輪明月,撫著滿頭銀絲,姍姍步入大廳。
大廳里飄逸著音樂,那是很好聽的《花好月圓》,江南絲竹的味兒,又揉進了電子音樂的伴奏,不高不低,徐緩有致,聲聲入耳,象是二三開的碧螺春,綿甜、幽香,沁人心脾。她在服務小姐引導下就了座,朝旁座的老翁頷首一笑,算是打了招呼。這位老翁不熟,但見過幾次,大抵都在類似的場合。她只知道他是省內曲藝界碩果僅存的泰斗,一部《三國演義》說了他家祖孫四代。
中秋聯歡會一年一度,她被邀的原因大概很多,然而欣然赴會卻是近幾年的事情。抓了幾十年手術刀,她太累了;況且,在家面對孤燈,她也有點厭了。
節(jié)目都是精選的,很像她平素喜歡的小菜,每只一小碟,清淡、雅致,卻別具一格。有人來到她席前,遞上一個狹長的小紙包,說是剛從海峽彼岸探親歸來,受人之托帶來的。她忙道謝、讓座,身邊那位泰斗剛好上臺說書去了??伤蛔?。
他似乎有點誤會,“不,該謝的是令親!我偶感小恙,去了日月潭附近的那座有名的醫(yī)院,不料,端木院長聞知,竟然親自為我診治,且分文不收,說是萬里之外見鄉(xiāng)親,豈可言阿堵?!我委實過意不去……”
聽了“端木”二字,她的心驟然緊縮。
紙包長可七八寸,橫頭不到一寸見方。她緊緊捏著,欲拆開卻又遲疑,心口只是怦怦地跳。40多年前圣約翰大學銀杏樹下風雨一別,這可恨的書癡竟然還記著我,莫非還是厚厚一疊癡話。想起那些默誦了近半個世紀的癡話,她頓覺面紅耳熱。她想提前退場,回到臥室,靜靜地享用這等了太久的音訊。
突然,不知怎的,她的手拆開了紙包。是只紫色的天鵝絨小盒。打開小盒,她眼一亮,盒里靜靜地臥著一柄雕花象牙折扇,正面看反面瞧,一片片扇骨細瞅,竟無一字。她恍然若失,天涯海角地托人送來,竟無片言只字!這木頭!
小姐送來涼毛巾,她在額前拭過,忽覺那精美的雕花、刀法似曾相識。同窗數載,他為了練眼、練手指,一味苦心孤詣。她以為讀懂了這“無字書”,于是將折扇合起,緩緩向外走去。
一陣掌聲將她驚住,老翁的《三國演義》博得了滿堂彩。她猛然記起老翁最后收篇的警句:……分久必合。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