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棵泡桐
好久沒有再看這樣類型的片子了,尤其是內地的此類片子更是鳳毛麟角(其實這倒不能怪沒人愿意拍,而是沒人敢拍)。也許自己老了十歲了,回頭看別人的青春期沖動匯演總有些激動不起來的感覺,更何況泡桐中學的同學還是沒有牯嶺街的小兄弟來得更狠,脖子上的刀子始終沒有扎進去,而最后刺傷的只是自己的前途——0傷亡——電影是不是一開始就在盤算給這群崽兒留個陽光點的尾巴?躁動的青春期最后被理智“擺平”——也許這也是讓我激動不起來的一個原因。
不太清楚真實的“泡中”隱匿在曾經(jīng)居住的城市的哪個角落,但是片子里發(fā)生的一切肯定存在而且正在一群群荷爾蒙分泌旺盛的青春期少年中上演,唯一的區(qū)別是更換一個學校名稱而已。甚至在某些橋段仿佛讓人看到依稀的從前,在懵懂沖動卻滿以為自己成熟的年紀時所作的一切,回頭看看這些發(fā)生在別人身上,有時覺得成長本身就是一種殘酷。
看過網(wǎng)上的評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篇從政治學入手對這部電影進行分析的文章,不但將每個主要演員和角色的定位進行了描述,而且對影片的整體表述和諸多細節(jié)的表意都給出了詳解——只能說聲佩服(讓我想起每節(jié)都要分析文章深層含義的語文課);
沒看過小說原著(靜靜想想我有多久沒看過書了?),不知道電影的改動有多大,但是我猜沒變的是主題,即很多人都想避開不談的殘酷青春。我承認,青春或多或少都帶點殘酷。而電影,卻是偏向溫和的??上У氖?,這樣溫和型的片子最后還是被槍斃了,當然了,片子里還是有太多的暗示和明示情節(jié)不適合XX歲以下人群觀看,每個國家都會保護小孩,這我可以理解,不理解的是你分級不就搞定了?話題扯遠了。
個人覺得片子里最出彩的倒不是風子,而是老包,這樣一個既有優(yōu)點但是又長滿缺點的家伙的確是個復雜體,讓人在看他笑話之余又有些可憐他——體制的犧牲者——就因為他是外來者而且破壞了這里的平衡。第一次看到老包踩個老年車出現(xiàn)的時候,真的太搞笑了,他居然騎這個上學,而且那次還是約會,偶在想他是不是缺錢時還可以在放學路上順路拉個人唻?而他拉風子去酒吧的約會居然直接拉到了河邊上,自己從車底下掏出兩瓶啤酒,還很認真的說這不是有酒嘛。轉學第一天,很灑脫的到處喊人說他中午請客吃燒烤,結果他“掏到內褲”湊起來的錢還不夠一個人的飯錢。這樣一個有點虛偽可笑的小人物在得知自己被開除時,還是傻掉了,廣播體操的海洋里唯獨他這點紅“巋然不動”,那刻凡是做過學生的人應該都能試著體會老包內心的打擊和無助。
故事本身,的確帶有點政治體系中個體的無奈感;(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成長經(jīng)歷,卻真的在有時像刀子一樣鋒利和無情。
因為好奇心驅使后來上網(wǎng)查了下,成都還真有個泡桐樹學校,不過不是中學,是小學。屬于他們的青春還沒有來到。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