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刺里浩蕩而來的“自印詩集”
論單本算,每年的詩集遠比專業(yè)詩歌報刊多得多——為新千年悄然而興的一“奇觀”。自費者,自買書號,或交由書商、雜志社、地方文聯(lián)、文化公司等等統(tǒng)印代理,形如雨后春筍,層出無窮。自2003年至2007年,估計全國一年不少于十萬或數(shù)十萬部。更有簡易者,干脆印“光*腚”書,什么號不用,遠離評獎送審,省錢又省力。香港書號1980年代起就瞅了空子,鉆進內地倒賣廉價書號發(fā)了財,價格從三千降至其后數(shù)百,仍“從善如流”。
什么東西一多,泥沙俱下,“蘿卜快了不洗泥”,作者編什么,收錢印什么,孰是標準好孬?壞處是搞亂,好處是搞活?!叭f鯉跳龍門”,豁子大開口。
估計今自費詩集,已占到公開出版詩集的95%以上。
這個現(xiàn)象史無先例。1950、1960、1970年代出版社標準嚴而又嚴,寫詩中只有極少數(shù)可結集出書。
1980年代上旬詩歌雖繁榮,出版事亦 難, “難于上青天”,1980年代后期則“半關系半贊助”,羞羞答答,但管理還尚稱“正規(guī)”。90年代之后一欄沖決,萬馬狂奔,以前的“秀才人情一本書”,現(xiàn)在的“秀才負擔一本書”(均喻贈人書之多)。
于是半通不通半吊子赫然名片上好幾部大著,而一介村夫野老高興亦可擁著一卷自逸自樂。(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這產生了一個奇特效果:一個人10年、20年甚或更長的積累,一本書就印完了。這其中包涵了一個巨大濃縮量,產生了一個能量發(fā)射架,一旦發(fā)射,一炮沖天。
過去說的“大器晚成”、“寂寞書成”今可能這樣實現(xiàn)——
有位可尊敬的陌生的人,在遠方,在一陌生城鎮(zhèn),鄉(xiāng)野,曾象一粒種籽,默默地生活、讀書、書寫,仿佛與世睽隔,舉世遺忘,但忽有一天突發(fā)奇想……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72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