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聽濤》之二
邂逅風情日月灣 福如東海大東海
這幾天的海南熱的出奇,今天也是格外的晴。二哥的朋友阿全邀請我們到日月灣游覽,這個景點完全在我們日程安排之外。日月灣以牛嶺為界,是萬寧市新開發(fā)的旅游項目,它依山傍水,南瀕南海,是個半月形的海灣,素有“海南黃金海岸”之稱。海面風平浪靜,海水湛藍清澈,海中有巨石激浪,頗為壯觀。茹新河和田頭河靜靜流淌,在日月灣內出海,河海水相滲,咸淡互補,水質清凈,咸度適中,是個天然的海水浴場。有了阿全的帶領,我們不用門票就進了公園,游覽區(qū)分為海門公園和臺海民俗文化游覽區(qū)(臺灣村)兩部分,進入臺灣村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扇水霧之門,旁邊一條小溪蜿蜓而過,沐浴著霧氣煙藹,聆聽著淙淙溪流。透過大拱門的這一簾水幕,一條金色巨龍盤旋其內,腳踏青波,眼望海門。過去摸一摸龍頭,真是好運當頭!
拾階而上,“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一首熟悉的老歌把我們帶進了“外婆家”的小院,三口大鍋一字排開,熱霧蒸騰清香四溢,領了餐具,來一碗牛肉黃豆湯,再加上農家自釀土酒、木薯、外婆餅,別樣的高山千人鍋。阿全說:這就是高山族的待客之禮。熱情的高山族阿哥阿妹引領我們穿過臺海蘭苑(蘭花因身價高貴,被臺灣人引為富貴吉祥的象征),穿戴好高山族的頭飾、頸飾,跨過風情門,參觀高山族姑娘的歌舞表演,表演結束還不行,阿哥阿妹拉起我們的手來,邀請我們在大舞臺同臺共舞,可惜我的腿腳實在不能勝任,只好當起了攝影,卻被這份熱情感染,著實的在心里舞了一把。
臺灣村的對面就是海門,阿全說我們來的正是時候,趕上了當?shù)卮迕褡园l(fā)組織的祭祀媽祖和新船入海的祭海儀式,難得一見。數(shù)十位黎家女身著民族服裝,哼唱著民謠,一些黎族壯漢抬著木船,在一位手捧法器的法師引領下,喊著整齊的號子走向祭壇,齊刷刷的下跪,頌候法師登臺做法。我們和其他游客一起見證了這一虔誠而難得的時刻。阿全介紹說:在當?shù)貪O民的心中,媽祖的名聲等同于觀音菩薩,奉如神靈,為他們保駕護航、預測海訊、佑護平安。而媽祖林默娘史上確有其人,她熟水性、拯海難、救人減災,終上湄峰峰頂,飛天得道,成就了“媽祖信仰”。不禁嘖嘖稱奇,可見,舉頭三尺有神明,功德自在人心。。。
阿全招呼著我們去海邊的礁石拍照、騎馬、放生鰲,我又成了看客,只好悻悻的眼饞,安慰自己說,不管在哪里我都是和騎馬無緣了,哪怕是在海邊。阿全一直陪著我們,不停地為我們拍照,安排我們在街邊的小店坐下,給我們點了一些椰子、仙人掌果等當?shù)氐奈覀儙缀踅胁怀雒乃?,讓我們慢慢品嘗。他則拿著相機,為我們剛拍好的一些相片洗一些出來,塑封了做個留念,我們不由得為他的細心和周到而感動。阿全只有21歲,聽小店的老板介紹說阿全是這個旅游區(qū)旅游產業(yè)的股東之一,人緣極好,做事妥帖,朋友很多,大家都很佩服,我們聽了,由衷的贊嘆這個帥氣穩(wěn)重的海南阿哥。
午飯就在游覽區(qū)里的臺灣餐廳,阿全給我們定了位子,我們走進餐廳,都叫好!原來,這個餐廳的包房就設在海邊,透過椰林就是海,一個個小亭緊鄰著沙灘。吹著海風,喝著啤酒,品一餐和大海的零距離,愜意,油然而生。(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臨走前,我們在景區(qū)的商店里買了島服和泳衣,又是阿全關照給我們打了折扣,并給我們每個人還準備了一份小禮物,真是無微不至,這真是一次“邂逅”的驚喜。
告別了阿全,我們驅車來到下一個目標三亞的大東海,大東海位于三亞市東郊,距三亞鎮(zhèn)3公里,是海南著名的景區(qū),三面環(huán)山,海灣呈弓形,與榆林港、鹿回頭毗鄰,以“水暖沙白灘平”著稱。據(jù)說“福如東海”的傳說來源于此。很久以前,海南連年大旱,顆粒不收,人們天天祈禱。一神仙賜寶珠一顆投入東海,只見一道閃光,天色陰暗,傾盆大雨隨即而至,神仙也遁入東海不見蹤影.百姓非常感激,故名“佛入東海”。后人就用“福如東海”這段民間傳說表達自己的真誠祝福。
我們到了海灘,只見數(shù)公里的海灘上游客如織,熙熙攘攘,一排排休憩躺椅的頂蓋很像斗笠,遠處山海相連,水天一色。這里的沙子看起來細、白,但較之石梅灣的沙質差了很多,會有些礫石、樹枝、殘缺的貝殼、塑料袋。水質不敢恭維,海面泛著灰色,見不到一點兒藍,海水能見度很差。海上項目也不外乎劃船、快艇、潛水等等,我們不約而同相視苦笑:怎么看都像北戴河。這里的商業(yè)氛圍明顯的濃郁,山頂密布別墅和觀海亭,山下則滿街的商店和餐館。
既然興趣索然, 大家一致決定早些回去,到興隆鎮(zhèn)采買,回家里點火造飯,美美的做了頓豐盛的晚餐,大家把酒言歡,推杯換盞,笑談起今日的趣事,悠悠自得。
圖騰亞龍第一灣 卻留遺憾蜈支洲
不知不覺的,到了海南已經(jīng)第四天,今天準備去三亞的號稱“天下第一灣”的亞龍灣和蜈支洲島,這些天多虧了車上的導航儀,幾乎不費力氣就達到了目的地。亞龍灣古稱琊瑯灣,后稱亞龍灣,過去是一處不為人知的荒僻海灘。琊瑯意為潔白的美玉,即是形容亞龍灣的沙質潔白如玉,傳言道“亞龍歸來不看?!?。亞龍灣集海洋、沙灘、陽光、綠色及新鮮空氣于一體,呈現(xiàn)明顯的熱帶海洋性氣候,海水能見度7至9米,海底珊瑚礁保存完好,非常適宜潛水,八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椰影婆裟,生長著眾多奇花異草和原始熱帶植被,各具特色的度假酒店錯落有致的分布于此,又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把亞龍灣裝扮的風情萬種、光彩照人。
初識亞龍灣,便給我一種如西湖般的感覺,正是“濃妝淡抹總相宜”,雖也是商業(yè)氣息充斥,卻多了幾分雅致,不愧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我們沿著濱海大道一直走向海底世界,穿過一條小巷,走進沙灘,小巷的一邊排滿了出售旅游紀念品的商販,形形色色、琳瑯滿目??吭谟^海亭的圍欄審視亞龍灣,亞龍灣中心廣場矗立著27米的亞龍圖騰,這是亞龍灣的標志,巨龍環(huán)盤其柱。圍繞圖騰柱的是反映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文化傳承的雕塑群。廣場上,四個白色風帆式的尖頂帳篷,給具有古老文化意蘊的廣場平添了一絲現(xiàn)代氣息。聽著濤聲,眺著藍色的海面,海灣三面青山環(huán)擁,南側的月牙形向大海敞開,海面白帆點點,構成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風景畫。
出亞龍灣沿路右轉,走了大約十公里,就是蜈支洲島。很早就聽來過海南的朋友不住口的稱贊蜈支洲島,極力推薦我們一定要去看看,心里便平添了十分的向往。蜈支洲島坐落在三亞市北部海棠灣內,是躲在亞龍灣美景身后靜靜綻放光彩的度假天堂。與亞龍灣相比,它更寧靜,也更清麗,有人曾把它稱作中國的馬爾代夫。更多的人把這里當作和情人逃離塵世后的天堂,因此它有一個更為浪漫和順口的名字:“情人島”。原本,“蜈支”是一種罕見的海洋硬殼類爬行動物的名字,三亞政府勘察到小島的外型有些像蜈支,于是用“蜈支洲”替換了上一個名字“古崎洲”。
蜈支洲島很袖珍,面積只有1.48平方千米,全島呈不規(guī)則蝴蝶狀,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100米,海岸線全長5.7公里,南部最高峰海拔79.9米。島東、南、西三面漫山疊翠,2700多種原生植物郁郁蔥蔥,不但有高大挺拔的喬木,也有繁茂葳蕤的灌木,其中不但有從恐龍時代流傳下來的桫欏這樣的奇異花木,還生長著迄今為止地球上留存下來最古老的植物,號稱“地球植物老壽星”的龍血樹。臨海山石嶙峋陡峭,直插海底,驚濤拍岸,蔚為壯觀。中部山林草地起伏逶迤,綠影婆娑。北部灘平浪靜,沙質潔白細膩,恍若玉帶天成。海水由透明到碧綠到淺藍,如幻還真。每一個角落都釋放出萬種風情。
在碼頭極目遠眺蜈支洲島,煙波浩渺,海天一色。 登上蜈支洲島需要坐船,今天風大浪急,我們被旅游管理處告知,我的身體條件不適宜登島,經(jīng)二哥和姐夫多次協(xié)商未果,只得作罷?!俺伺d而來,敗興而歸”,想到因為我拖累了大家,心里真不是滋味兒。既然不能上島,只好在碼頭旁的海灘上隔海遠望,不遠的沙灘上便是幾位拖曳傘愛好者,趁著今天浪大,玩兒著沖浪。
帶著一絲失望,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蜈支洲島,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吃罷午飯, 回到了石梅山莊,在小區(qū)的休閑會所小憩一會兒,順便拍了一些小區(qū)內的風景。大家的游興未減,決定利用剩下的時間享受一下海南的海水,換上泳衣,讓海浪沖刷掉未曾登島的不快。
石梅灣一如既往的寧靜而祥和,風卷著海浪,一層層的沖刷著沙灘,藍色的海水和白色的沙交替著,我們穿著泳衣坐在海水里,一任海浪肆虐,享受被沖倒的樂趣。看著遠處湛藍的南海,內心無比的安靜。這時的天陰沉了下來,飄起了細雨,略有一絲涼意。烏云遮住了夕陽,夕陽穿透云層,給海浪撒下斑駁的金黃,石梅灣罩上了些許朦朧,這是別樣的大海。。。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72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