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體驗華人不如狗
在飛往太原的機艙內,隨手翻閱過一本關于養(yǎng)狗的專著,無意間只記住了不甚重要的幾條:1、狗不喜歡被虐待。2、狗不喜歡被束縛。3、狗不喜歡被呵斥。
在太原的市中心五一廣場,下了機場的大巴,我們一行三人在閑聊中,不小心腳步已進入了廣場西北隅的山西省博物館。這是一處唐代著名道士呂洞賓的道觀,是太原市內的勝景之一“純陽宮”。走近壯秀清雅的“道德之門”,看著豐富珍貴的無數歷史文物館藏,在享受著美的啟迪的同時,也同時想起了曾記過的一首經典古詩:“茍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痹谶@特定的氛圍,在這幽靜的古跡,真正明白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心人。”典故的原意,為狗平了反,也才真正知道了八仙之一呂洞賓的非俗…
山西是地上文物占全國地上文物半數以上的大省,為了盡其所得多的多看幾處古跡,出了純陽宮的山門,便租車前往晉南的臨汾。臨行前功課做的再好,也只可略知部分古跡的地理分布,開上了車,卻令你會不知所措。在國道上,在省道上甚或是在鄉(xiāng)道,往來的貨車上,不知是赍滿了道德的財富,還是滿赍了缺德的罪惡。行駛的貨車總是在不時的被截堵查稽。寬闊筆直,縱貫三晉大地的京昆高速公路上,自由行的車子,也總似有無數無形的繩索羈絆著車輛的正常行駛。在某些峻嶺疊布,高險崎嶇且險隘遍途的山路上看不到的80公里/小時至40公里/小時的限速標志,卻在空曠、平坦的高速公路上林立,有時竟被限速20公里/小時。安裝著先進的自動拍攝設備的同時,管理者卻好像是故意的忘記了安裝限速的解除標識。
我這不大會開車的愚者,斗膽的問過司機:我倆下車推行,是否也會超速?司機的經驗確實豐富,他狠踩了剎車說到:我下車推出反作用力,才不會超速。調侃著的言語竟可做為真理。
看著路邊上,歡快的狗兒跑過,開車人的旅程有時竟不會有狗般歡快。
車到了臨汾,聽到的故事雖帶著古老的包漿,卻也與狗有關。在臨汾這座60多萬人口的“堯都”是全國公廁建的最好的城市。(自2008年起,投資5000余萬元建起160多座標準化公廁,獲11屆世界廁所峰會2項世界廁所設計獎)。這里公廁的名字是叫“解手場”的,在臨汾市的洪洞縣,與政府大樓基壤相連的我國最早的明代監(jiān)獄旁的公廁,就是用的這個“招牌”。故事要從明太祖洪武初年至明成祖永樂年間(公元1368—1424年)說起,在洪洞縣城關村的汾河東岸,在一棵植于漢代“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大槐樹下。開始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移民行動,一批又一批的先祖從這里走向了全國各地,人們?yōu)榱擞涀∷麄兊淖遄?,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小腳趾剪做了兩瓣。(也有傳說是當年的官匪包圍百姓后,怕漢人逃跑而將每人的小腳趾砍上一刀,以做標記)。在無數次的大遷徙中,移民被雙手反綁,在官兵的押送下走上了移民之路。途中凡是有了內急,都要高喊:“長官,請解開綁手,我要排便。”喊的多了,請示也就簡化做了“解手”。而伴著官吏同行的走狗卻可以不需要高喊“解手”就可以隨地而及的…(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要不是為了增長知識與見識,旅游無非就是對已有生活的逃避?!安晦o白骨離鄉(xiāng)遠,萬里持心禮五臺?!迸c蕓蕓眾生一樣,旅游的人們翻山越嶺,來到聞名中外的清涼佛國五臺山。在懷臺鎮(zhèn)被譽為清涼第一圣境的地標性建筑的大白塔旁,這是我所到過的五臺山景區(qū)的中心點。在“顯通寺”這一景區(qū)內的交通樞紐,看著皚皚白雪覆蓋了的遠山,(所有的景點公廁都寫著冬季停止使用),更顯出五臺山的莊嚴神圣。旅游的人在虔誠感嘆的同時定不會想起要做什么大事的,但有些小事,雖然在他鄉(xiāng)可以找個旮旯也行。但在這本想要膜拜神圣,祈愿慈悲護佑遠離痛苦煩惱的圣地,面對四面八方,高山谷底盡是寺塔殿宇的佛教圣地和佛國氣象,再不至誠的人,也會感覺朝向那里“解手”也都是大不敬的猥瑣,人總不會如狗一樣可以抬起后腿那樣隨意而爽快。
到了大同的云崗石窟,已是下午的4點、反復問過客服中心的領導是下午6:30清場,且一再說明不會提前清場,正常講是可以參觀完所有石窟的。
進入建于北魏的石窟景點,除去不對外開放的窟穴,看著每一處石窟的總體布局和意境,每一尊雕像的神態(tài)與身姿。只是考慮了時間,對一些衣襞的細致所及和一些背光壁畫的技巧,圖飾的精美深遠不便于細考,時間應該是足夠的,但時間還不到下午的17:10,便有一縱保安,在“露天大佛”處便耀武楊威的呵斥著進行了清場。大多游客大有虎落平坡被犬欺的無奈,而只得遺憾的悻悻離場。
就在行將返回到景區(qū)入口的“靈巖大閣”處,又有近百人的新加坡旅游團才剛剛進入景區(qū)。我們一行才蹭了導游,重新與新加坡游客一同觀瞻了整個全程,這時已近晚上7:00整。旅游團中一只寵物狗在“不得攜帶寵物入內”的警示牌下,卻像是在說:“華人不如狗?!?/p>
2013年4月4日
于松原和易齋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73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