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易中天不是文化精英
堪稱文化精英的人,要具有自己的一整套,整體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人。
文化精英最起碼具有一定的思想內(nèi)涵和哲學(xué)思維,有練達的文章,有睿智的頭腦,有至死不渝的文化精神,有自己的旗幟,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和精神領(lǐng)地。
文化精英不一定博通古今,要有自己的觀點,而這個觀點被眾多主流青年接受和認可,成為文化青年的精神動力和力量的源泉。
余秋雨《文化苦旅》說明他試圖揭開文化精髓之謎,只能說他是一個曾經(jīng)的“文化僧人”,但是現(xiàn)在他還俗了。做宴會、選秀、走場子的掮客了。精神家園失落了,他的那片草地已經(jīng)枯黃了,剩下的只是黃昏的凄楚。衰敗的景觀留給我們的只剩下流云、殘陽的暮景,一切都是過往,和正在過往的殘卷,只是說明主人曾經(jīng)在這里試圖把生命來個寫真。然而,我們只是能感受到他的過去,不是將來和永遠。余秋雨大有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嫌。
易中天老人家只是借古說今,只是用現(xiàn)代的語言,講述了《三國》里“打架”的事情。戰(zhàn)爭的殘酷和血腥、智慧和謀略都被戲說了,血流成河的血戰(zhàn)不過是“打群架”。講述“打架”的故事過于兒科,過于童話。但是,有一個好處,他至少告訴那些沒有讀過《三國》的人,到底誰在“打架”,誰在領(lǐng)著一幫人“打群架”。易中天也算是在普及歷史知識中有貢獻的人。他發(fā)明了一種方法,把枯燥的歷史平民化,通俗化、口語化了。他告訴人們歷史可以簡單的交代給后人。
易中天在思想上應(yīng)該說沒有創(chuàng)舉,只是辛勤普及的歷史“教師”。他本來也是教授。(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