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親見建造石拱橋
第一次親見建造石拱橋
(1954年冬,10歲多)
新橋頭要建石拱橋了。每星期六回到家里,我們都要去看一看,工人們是怎樣建造石拱橋的。
聽說,這里原來有一座石拱橋,名叫“義成橋”,連通著峰市上水溪兩岸,是峰市從上水方向北上上杭長汀、西往廣東松源桃源等地的必經(jīng)之路。民國時期開辟的杭峰線,也借用這座橋作為公路橋。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防止日寇內(nèi)侵,國民政府竟下令炸毀了這座橋。此后十余年,這里一直靠木橋發(fā)揮交通作用。橋西頭有幾間店鋪,原名“河頭墟”,因為經(jīng)常被大水沖毀后又重修,所以長年看去都還是新的,因而“河頭墟”也被人們改稱為“新橋頭”。
開工的日子選在九月,因為這以后汀江少發(fā)大水,利于橋梁施工。
開工后的準(zhǔn)備階段分兩部分進行。一部分人備料,一部分人清基、打樁、搭架。(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備料的人,又分成備木料和備石料兩組。備木料的,向峰市森工站購得松杉木頭,松木做基樁,杉木做橋架,運到新橋頭備用。備石料的,在汀江上游豬媽灘岸邊,采集堅硬的花崗巖,按照設(shè)計的尺寸,打造出合乎各種規(guī)格的條石、塊石。每塊石料,都要在規(guī)定的位置打一個里大口小的槽,以備打入鐵楔子,然后編上序號,運到新橋頭備用。另外,還要有人專門打造鐵卡釘和鐵楔子。
另一部分人,先在上水溪兩岸筑圍堰,清出老橋基檢查基礎(chǔ)。確定堅實可用,才往溪中打下松木樁。上水溪是沙底,打樁較深。然后在樁的上面搭建杉木架。木架縱橫交錯,用鐵卡釘固定。木架下方,兩頭緊貼原來的橋基。它的截面,在離水面3米以下為長方形,3米以上開始呈扇形。木架上表面鋪設(shè)木板,木板外表平整,作為石料鋪砌的模型。師傅們在搭架、鋪板時,都要經(jīng)過精密的計算,使拱圈圓潤美觀。
準(zhǔn)備工作就緒,就開始砌石。師傅們都用干砌。從橋基以上開始,按照編號一排一排放石料。在同一排兩塊石料之間,兩個石槽口相對,然后在槽里打入鐵楔子。在排與排之間,也在一定的位置上打入鐵楔子。那鐵楔子是馬鞍形的,中間小兩頭大,把它打入石槽里,能把兩塊石頭緊緊拉住。這樣,相鄰的石條、石塊都相互連成整體。砌石是在橋的兩邊同時進行。到橋的頂部,只留下放最后一排石料的位置。這時,師傅改從兩側(cè)向中間包抄的方法,只要放下最后一塊石料,打入最后一個鐵楔子,橋架上面就成了一個完整的拱橋了。
橋拱砌好了,就砌橋的內(nèi)外兩側(cè),把橋拱和兩岸連接起來。兩側(cè)的石料也相當(dāng)整齊,同樣留有適當(dāng)?shù)牟塾脕泶蛉腓F楔子。兩側(cè)砌好了,在橋拱上面鋪填石料,石料縫中填入砂石,使表面平整。再在上面鋪砌一層大石板作橋面,使石縫密合。最后在橋面上砌橋欄,約一米高。在上游橋欄中央,嵌入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勝利橋”三個大字和“公元一九五四年建”等小字。
勝利橋建成了。它的東頭緊接一段石砌路上坡,和三峰到峰市的公路連通;西頭一段石砌路下坡到達(dá)新橋頭街面,與往北、往西的大路相連。勝利橋像一道長虹,橫跨在上水溪上,與周圍的景色相輝映,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風(fēng)景畫。
鋪在橋面正中的幾塊大石板,是清道光年間修橋時的銘文和芳名碑,記載著修橋總理俞乾舍等人的大名和事跡,字跡清晰可見。路人每走到這里,都可能駐足一看,對古人的義舉油然而生敬意。
我們目睹了整座橋的建筑過程,深深敬佩建設(shè)者們的才能和智慧,也感謝人民政府對民生的關(guān)注和重視。
【附記:新橋頭的石拱橋,原名“義成橋”,最早建于清朝乾隆十一年,由長化人童子珍創(chuàng)建。后毀于大水。至清道光間,由交椅山人俞瀚忠(字乾舍)首倡重修。至抗日戰(zhàn)爭期間,由國民政府下令炸毀。1954年,人民政府重修,并更名為“勝利橋”。勝利橋不但雄姿勃發(fā),而且結(jié)構(gòu)堅固。到1999年,經(jīng)歷了45年而紋絲不動。特別是洪山的石材開發(fā)以后,它每天都承受著幾十輛運送石材的重車的壓力,仍然挺立在上水溪上。至建設(shè)棉花灘水電站大江截流將它淹沒,才成為湖底龍宮的一道靚麗新景?!?/p>
2010-10-5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8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