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的女兒——品讀、覓度
這本書是上周看完的。一個人,買了一大堆零食,窩在被窩里一口氣讀完。
看書是需要契機的。譬如某一根發(fā)牽動了那一根神經(jīng),于是有了一睹為快的欲望。這樣的閱讀好比饑餓的人恰逢美味,怎有不大快朵頤的道理。讀這本書的契機卻僅僅是因為手頭已無書可讀。孬好也算是一本可以入流的小說,勉強而為之。
要論筆力,比起方方和池莉的確差色不少,火候查在筋道上?!拔喝饺?a target="_blank">心情不好,因為她的丈夫胖子心情不好?!泵鸵淮蜓?,真是那味,只是再讀下去卻是軟綿無力。像泡久了的面條,筋道差好多。
長篇小說,沒有幾個人寫的好。連川端在內(nèi),無不敗下陣來。不是筆力的問題,而是因為一萬字的小說可以用2個月,而10萬字的小說卻不止需要2年。否則沒味。
王海鸰的小說委婉一點是在用差強人意的語言講一個差強人意的故事。涼白開沖了隔夜的茶,也算是飲品,只是味太寡。
靠電視竄紅的小說不必讀。他若盡是好也不必借媒體的東風。更可惜的是由它拍成的電視劇也沒有吸引我,而我卻讀到了他。(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王海鸰算不得什么大人物。盡管我也不是。比之裘山山之類的軍旅作家更是遜色不少。軍旅題材摻雜著都市情感,她是做到了,倘或她不要那么矯情的話。
千萬別在讀者面前作秀,否則會反惹一身臊。因為就是說,小說在鞋時是對一個有感而成的故事的本分敘述(如果這不算苛刻的話)。不要邊說邊唱,也不要翩翩起舞,更不用低估讀者的智商而反復鋪陳,非得說透了才行。
王海鸰不懂文學,還只是門中人。入了文學的門卻始終不是文學人。就像海巖,曾這文學的墻灰,發(fā)點短暫的小才。
我不排斥這類文學作品,只是就事論事。倒不至于像門檻里的骨灰級教授那樣叫罵。
當代的文學亂了流派,也沒有多少東西值得研究了。老教授們往往走上了販賣古董的路子,只是太匆忙了,自己也未必識貨。更何況又不懂行情,忙里忙外,到頭來
人就一番窮酸相。到底是純文學被逼涼為娼還是外圍學者從了良。實在沒什么拒絕頭。不如歸去,翻幾本老書舊書,以解心中抑郁之氣。
就事論事的說,海鸰的書無非是一個才女的坎坷愛情故事。才女是有所成,卻落了個單身媽媽頂著個單親家庭,從此絕了愛情的奢望。
與姜士安的初戀算不得美好。不過是一個農(nóng)村兵對一個城市女孩的崇拜和一個上校的女兒對一個農(nóng)村兵的憐憫。如果也算是愛情的話,那作者也夠殘忍的,把初戀的
根永遠挖掘的那么深。錯過的不是那封信,韓林及時讀了又如何,事實是心高氣傲的他不會愛上一個平凡的農(nóng)村兵,無論他有多思慕,除非她料定他會發(fā)跡。
這樣,錯過就成了必然。更何況“初戀的人不懂愛情”。多么殘忍。
總算直白而又血淋淋的剖析,讓美好的初戀體無完膚。只是韓林與彭湛的那段愛情讓我懷疑這位才女的智商與情商,甚至操守。怎么可以兩面之緣外加一封表白信就可以直奔蘭州去匆匆登記呢?然后一無所得的被那個男人欺騙一輩子拖上一輩子,最后還要埋怨一輩子。拿魯迅那句名言來說就是“活該”!
彭湛的形象有些類似于感情騙子,流氓并無賴著。只可惜一向自視甚高的韓林就這樣白白入套,幸福還沒有開始已經(jīng)“半身不遂”。這可真不是才高八斗的編劇韓林理論上應有的行為。
也罷,最后是一聲嘆息。
與姜士安再會,韓林有意,只是舊緣難續(xù)了。只好枯死了愛情,靜候兒子的新綠吧。再回味起當時方方的《樹樹皆秋色》和顧長衛(wèi)的《立春》《孔雀》。一樣的生活
與理想之與現(xiàn)實,后者卻能久久回味。更可嘆的小說中魏冉冉貫穿始終,作者極力突出卻仍舊沒有留下痕跡,真?zhèn)€的就那樣飄走了??上В杀?。
就當喝了一杯白開水,也常常白開水的味道。
生活有時也要在無聊中無聊地,雖然無聊之后也只剩無聊。
多么想讀一本好書。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88860/
大校的女兒——品讀、覓度的評論 (共 2 條)
- 石林閑散 審核通過并說 "老教授們往往走上了販賣古董的路子,只是太匆忙了,自己也未必識貨。"朋友有些偏激,-概而論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