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扶貧·扶平
感恩之心,應該是人之初心。不忘初心,必須包括不忘感恩。
因為國家脫貧攻堅相關政策的實施,擺渡年逾古稀的父母才有幸遇到了入村幫扶的德江縣中醫(yī)院楊院長。楊院長無償為深溪村民看病治病,他通過針灸,治愈了擺渡母親的腿疼,治好了擺渡父親腿上刀傷恢復后的遺留傷病。父親送錢,楊院長不收,父親和我說過送楊院長一面錦旗,我很是支持。父親把錦旗訂做好并交了錢,打電話要駐村半年無假的我找人捎回家,我才知道錦旗已經做好了。
擺渡藉此平臺,擺渡代替父母向楊院長真誠的說聲:謝謝!
擺渡半年的駐村工作有苦有甜,有委屈,有感激;有自豪,也有慚愧。半年了,沒有周末和其它節(jié)假日,沒有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實在慚愧。感謝年逾古稀的老父親又用他的行動默默地為年過半百的我上了最好的一課:不忘初心,必須包括常懷一顆感恩之心,不能忘了他人無私的幫助。
擺渡感謝父親母親的同時,感謝給予過擺渡無私幫助的所有人,祝你們及家人安康、幸福!
大世界可以濃縮于小世界,大千世界眾生相在小鎮(zhèn),在小小社區(qū),在小小小組,都可以見到。脫貧攻堅路上,擺渡就看到了看到了官員、干部和群眾的一張張眾生相。扶貧干部教師在扶貧路上經歷的苦累、受到的委屈甚至是屈辱,這里都不一一細說。其中有一點是所有部分干部都經歷都知道的,那就是:扶貧扶貧,不少人簡直是是越扶越“貧”。(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脫貧脫貧,如果人們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和文明習慣不脫貧,即使經濟水平再怎樣提高,依然還算貧,何況僅僅通過幫扶干部們協助把國家補短板的惠民政策落實好,如果沒有持續(xù)穩(wěn)定的工業(yè)及其它產業(yè)的就業(yè)覆蓋,低收入群眾持續(xù)增收并藉此脫貧而且不再返貧,就是一句空話。然而,人們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和文明習慣的脫貧永遠比收入的增加要來的慢,因此,說脫貧攻堅永遠在路上,一點也不為過。
另外,扶貧扶貧,必須得“扶平”。幫扶人也罷,被幫扶人也罷,只要是地球村的村民,如果對人對事不平(心態(tài)不平和)、如果人們做人做事不平(做事不公平),即使經濟水平、學歷水平和能力水平再怎樣提高,依然還是一種貧。
從這一角度來說,擺渡與非擺渡,窮人與富人以及說不上窮也算不上富的人中,還有太多的人未脫貧或“未脫平”,甚至永遠在“貧困”線或“平困”線以下。
扶貧扶貧,如果扶不“平”,永遠還是貧一路上。人生之路也罷,脫貧攻堅之路也罷,一路上永遠需要感恩、扶貧和“扶平”。
于穩(wěn)坪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