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無處不在提起正念是關鍵
修行無處不在 提起正念是關鍵
閑云悠悠,流水淙淙;空山月明,岸浮雪影。
八十里荷塘,似萬頃碧波,不覺間,一種清涼漫上心頭。一個人的世界,靜的讓人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跳,恍然間,直讓人忘卻煙火世情,頓覺靈臺清澈。
一位法師曾說過:修行如整理自家的土地,一片土地要想讓他少長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種上莊稼。雜草為妄念,種好莊家即正念。
正念是什么?正念就是自己時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時刻專注、覺察自己的行為。法師說的妄念,就是病的根源,就像人得病要從本上治一樣。妄念從哪里來?心。修行就是修心,就是要忍得住孤獨,經(jīng)得住誘惑,受得住清貧。修行永遠在路上,從心上下手,保持初心是根本,接下來才是精進。養(yǎng)生即養(yǎng)身,最高境界是養(yǎng)神。涵養(yǎng)一顆清凈心,至為重要。清凈心就是要守住心,意不妄為,去除浮躁,不被生活工作瑣事所干擾。修行就是有意練功,無意成功。這是句一語雙關的話。意思是說,人有意識地去練功,卻在無意中成功,功到自然成;另外,練功有人說,必須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意(調(diào)心),初期修行練功,為進入狀態(tài)加意念,修行到最后連意念都拋棄。正如觀自在菩薩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中描述的一樣。有意就是練功,足見修行無處不在,不用去深山老林,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當下即成佛,說的就是修行、修心的捷徑之秘鑰。
如何修心?關照?!坝^”需要我們啟動心識,用眼、耳、鼻、舌、身、意去內(nèi)觀,是起心動念。而“照”則是狀態(tài),是境界,是無心的自然顯現(xiàn),是通過長期修煉以后達到無我,這里有一個披荊斬棘、水到渠成的過程。就像了解外部世界一樣,不只是用肉眼去看,還要用心去感悟才行。這樣才能找見事物的本源,突破自身,讓“真我”顯現(xiàn)。初學時,往往都會有不定性,容易出現(xiàn)被外界打擾或跑神的狀況,而過分關照,又無形中墜入執(zhí)著,結果適得其反。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正念,去除雜念和虛妄,活在當下,體會當下,既不憂思過去,也不擔心未來。保持身心愉悅,無為自然來的境界自會喜洋洋光臨。(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西游記》中唐僧最先收的兩個徒弟是誰?白龍馬和孫悟空。讀經(jīng)典,要讀懂內(nèi)涵,白龍馬和孫悟空實際是一種修行的文學描述,或一種修行過程的象征表達。整部作品說白了就是勸世喻人,如法修行。唐僧歷經(jīng)的九九八十一難,是修行路上的歲月風雨和艱難險阻,實際也是境界的一種呈現(xiàn),就看唐僧如何把握。所謂心猿意馬不能不防,就是要拴住馬,要將孫悟空用緊箍咒控制住。自律意識差,就得靠制度來管理。因為人都有惰性,和各種各樣的習氣,不約束自己就會肆意妄為,所以一定要持戒,要拴住。不過,不拴住不行,拴緊了也會產(chǎn)生煩惱,要因人而宜,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一定要把握好“度”。
正念是關鍵,是防火墻。心正邪法也正,心邪正法也邪。浩然正氣充天地,才會不懼凄風苦雨。堅信雨過天晴時,自會迎來人生修行的淡然和淺夏氤氳的芬芳。(原創(chuàng)首發(fā) 原雪瑞)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ibi/vztvr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