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之外的另幾款德造280mm列車炮——“布魯諾”Bruno系列

本文內(nèi)容翻譯整理自
[1] Waffen Revue 1984, Quartal II, Nr 53:Das Eisenbahngeschütz 28 cm Kurze Bruno-Kanone(E)、28 cm Schwere Bruno-Kanone(E)、28 cm Lange Bruno-Kanone(E)、28 cm Neue Bruno-Kanone(E)
[2] German Railroad Guns in Action by Joachim Englemann,Squadron/Signal Pulications,2015
[3] RAILWAY GUNS OF WORLD WAR II by Steven J. Zaloga,Osprey Publishing Ltd. 2016
? ? ? ?列車炮作為一種以列車為載具的重型武器,早在一戰(zhàn)時期就已經(jīng)被各國廣泛使用,它們射程遠、威力大,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鐵路網(wǎng)進行長距離機動,即使在鐵路稀少的地帶,臨時鋪設鐵軌通常也能在段時間內(nèi)解決機動問題。當然,這種武器也有其固有缺點,例如在空中偵查下容易暴露并遭受空襲、左右射界幾乎為零(否則車體將無法承受巨大的側(cè)向后坐力而側(cè)翻)等,不過這些基本都能通過良好的陣地偽裝、鐵路工兵維修部隊的配屬以及修建環(huán)形軌道或可旋轉(zhuǎn)平臺來克服。
? ? ? ?一戰(zhàn)結(jié)束后的德國作為戰(zhàn)敗國被嚴格限制研發(fā)包括火炮在內(nèi)的各種重武器,然而隨著時間進入30年代、凡爾賽和約逐漸松綁,剛上臺不久的納粹政權開始大力推動國內(nèi)軍事武器的研制,新型列車炮也自然被列入其中。在納粹的眾多列車炮中,280mm K5十分出名,不過,德國人造過的同口徑產(chǎn)品除了K5,還有另一個系列,雖然不如K5那樣為人熟知,卻也占據(jù)著重要地位,這就是“布魯諾”(Bruno)列車炮。280mm“布魯諾”列車炮的研制早于K5,與K5同樣出自老牌軍工企業(yè)克虜伯之手,該系列主要包含4種型號:“短布魯諾”、“重布魯諾”、“長布魯諾”和“新布魯諾”。

280mm“短布魯諾”(28cm Kurze Bruno-Kanone(E))


? ? ? ?“短布魯諾”是280mm“布魯諾”系列的第一款,由克虜伯公司將一門280mm SKL/40艦炮搭載在專門設計的底盤上制成。炮管有兩層,分為內(nèi)管和外管,炮尾采用水平向右開合的橫楔式炮栓,炮架則裝備兩臺液壓駐退機和一臺液氣復進機,后部還有一座吊裝炮彈用的小型起重機?;鹋谕ㄟ^前后各一只5軸車架承載,整炮重達130噸,炮車停在專用旋轉(zhuǎn)平臺(德軍給這種平臺起名為“費格勒”(V?gele),由曼海姆的約瑟夫-費格勒(Joseph V?gele)公司于一戰(zhàn)期間研發(fā),可拆卸并隨火炮運輸至前線后重新組裝,是多款德軍列車炮的標配)上后可實現(xiàn)360°環(huán)向射擊。該炮可發(fā)射高爆彈和穿甲榴彈,兩種彈藥均重240kg,但前者長1136mm,射程29.5km,后者僅長736mm,射程20.9km。根據(jù)1939年4月和8月在Meppen靶場的試射數(shù)據(jù),初速820m/s時兩種炮彈的外彈道參數(shù)如下:

? ? ? ?1939年9月二戰(zhàn)爆發(fā)時德軍共有8門“短布魯諾”(分別被編入第690、694、695、696鐵道炮兵連,每連各2門),1940年12月至次年3月又接手2門,1942年4月再獲得3門,至此德軍的該炮保有量達到13門的峰值。1944年6月起,由于戰(zhàn)損,這個數(shù)字開始下降,到戰(zhàn)爭結(jié)束前夕的1945年3月,德國人手中僅剩下4門,并且都處于修理狀態(tài)。






280mm “長布魯諾”(28cm Lange Bruno-Kanone(E))

? ? ? ?作為一款重型鐵道炮,射程不足30km的“短布魯諾”顯然不能滿足德軍的需要,因此在1937年,德國人又制造出第二款“布魯諾”——“長布魯諾”。新炮采用倍徑更長(45倍)、藥室容積也更大(150L)的28cm SKL/45艦炮,整炮重123噸,炮彈初速875m/s(比“短布魯諾”提高55m/s),射程可達36.1km,相比“短布魯諾”有了顯著提升。1937年,克虜伯和哈諾瑪格公司生產(chǎn)了3門“長布魯諾”,這些炮在德軍手中一直保留到1944年10月。1944年11月至1945年3月間,其中一門因戰(zhàn)損而損失。塞瓦斯托波爾戰(zhàn)役期間,隸屬于688鐵道炮兵連的這3門“長布魯諾”與其他列車炮一起參加了戰(zhàn)斗,它們一共發(fā)射了897發(fā)炮彈。(十分抱歉這里未找到此炮的照片和外彈道數(shù)據(jù),因此暫時只有簡單文字介紹,需要說明的是,許多外文資料中給出的所謂“長布魯諾”照片其實是“新布魯諾”)

280mm “重布魯諾”(28cm Schwere Bruno-Kanone(E))


? ? ? ? 由于對“長布魯諾”的射程和威力并不完全滿意,1937-38年德國人繼續(xù)開發(fā)了第三個版本 ——“重布魯諾”列車炮。與前兩型一樣,克虜伯這回還是采用直接將現(xiàn)成的海軍艦炮搭載在列車上的研制思路,不過卻選擇了倍徑比“長布魯諾”短些(42倍)、藥室容積相同(150L)的28cm SKL/42。此炮全重118噸(比“短布魯諾”反而更輕),炮管連同炮栓重約40噸,發(fā)射重284kg的高爆彈,炮彈帶底部和彈頭引信,初速860m/s,射程可達37km(比長倍徑、高初速的“長布魯諾”還提升了1km)。其外彈道參數(shù)具體如下:




? ? ? ?根據(jù)德軍《陸軍裝備狀況一覽》的記錄,1939年9月1日德國一共有兩門“重布魯諾”火炮,而到1945年3月1日這個數(shù)字仍然沒變,不過此時它們已經(jīng)處于需要維修的狀態(tài)。這兩門炮參加過1940年的法國戰(zhàn)役,據(jù)記載,當年6月14日至17日德軍曾使用它們炮轟南阿爾薩斯,法國戰(zhàn)役結(jié)束后它們又被運往挪威作為岸防炮使用,1941年2月被編入第689鐵道炮兵連。


280mm “新布魯諾”(28cm Neue Bruno-Kanone(E))


? ? ? ? ?如前文所述,經(jīng)過短短幾年的擴充,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德軍列車炮部隊就已經(jīng)擁有了“短”、 “長”、“重”三款“布魯諾”,但德國人并未止步于此,對火炮性能尤其是射程的更高要求驅(qū)使他們將“布魯諾”系列繼續(xù)升級。1938年,隨著陸軍武器局(HWA)提出要將列車炮的射程進一步提升,克虜伯公司接受了研發(fā)新型“布魯諾”列車炮的任務,并于1940年完成了合同里規(guī)定的3門樣炮的制造。隨后,軍方又追加了制造第4門樣炮以及另造19根炮管用于改裝之前的240mm“蒂奧多-布魯諾”列車炮和三款280mm“布魯諾”列車炮的合同,但由于K5列車炮的研發(fā)任務更為優(yōu)先,它們最終并沒被造出來。根據(jù)官方檔案,1941年2月1日,頭兩門“新布魯諾”正式交付,第三門則在當年3月才被德軍接手。德軍對此炮的正式稱呼在不同的文件里并不統(tǒng)一,有的稱其為“28cm Neue Bruno-Kanone(E)”,有的稱其為“Bruno-N-Kanone(E)”,還有的叫“Bruno-N-Kanone(E)(28cm)”或者“28cm Bruno-Kanone neuer Art(E)(28cm)”。
? ? ? ?“新布魯諾”列車炮換裝了58倍徑的炮管(總長16.4m,分為內(nèi)管和外管),藥室容積也增加至230,6L,這兩項指標的提升使得它輕松獲得了遠超之前三款“布魯諾”的射程。當使用小號發(fā)射藥(60kg主藥包+51.5kg前置藥包+23.5kg特殊前置藥包)時,射程可達34.9km,使用大號發(fā)射藥(60kg主藥包+ 51.5kg前置藥包1+51.5kg前置藥包2)時,射程可達46.6km。為了讓重達55噸多的炮管足夠穩(wěn)定,炮架也進行了加長。該炮的俯仰機構和裝彈機構都采用液壓裝置,火炮高低機和炮彈起重機既可手動也可電動操作(操作位位于炮耳軸左側(cè))。為了平衡炮口超重帶來的影響,炮架還配備了兩臺液氣式補償器。與“短布魯諾”一樣,“新布魯諾”的火炮駐退和復進分別由兩臺液壓駐退機和一臺液氣復進機完成,整個炮架由前后的兩只5軸車架承載,需要360°環(huán)射時,既可通過環(huán)形鐵路也可通過“費格勒”平臺實現(xiàn)。
? ? ? “新布魯諾”發(fā)射的炮彈重255.5kg,當使用小號發(fā)射藥時炮口初速880m/s,最小射程4900m,使用大號發(fā)射藥時炮口初速995m/s,最小射程20000m,兩種裝藥下的具體彈道參數(shù)如下:


? ? ? ? 三門“新布魯諾”與其他列車炮一起1944年12月參加了著名的阿登反擊戰(zhàn),發(fā)射了327發(fā)炮彈,這也是德軍在二戰(zhàn)期間最后一次集中使用列車炮的戰(zhàn)例。




結(jié)語:
? ? ? ?“布魯諾”系列280mm列車炮雖然不如它們的后輩K5那樣優(yōu)秀,但也在二戰(zhàn)中參加了許多重要戰(zhàn)役,為德軍提供了有力的炮火支援,同時也為K5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成為德國列車炮發(fā)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