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難得的明君:在王道與孝道之間徘徊,一生壯志未酬
公元1162年,南宋迎來了拐點,患有嚴重“恐金癥”的宋高宗趙構選擇退位,繼子宋孝宗趙昚繼承皇位。至此,歷經宋朝開國200多年,皇權終于又重回趙匡胤后裔手中。

編輯
宋孝宗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主戰(zhàn)派,起兵北伐收復失地一直是他的雄心壯志。他繼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為岳飛平反,而就在他繼位的幾個月前,金主完顏亮被部下所弒,金朝陷入暫時的混亂,南宋對金朝的態(tài)勢正處于建國以來的最好時期。
宋孝宗想要發(fā)兵北伐,但是太上皇趙構不以為然,因為他本就是北宋被滅,臨時抓起來的壯丁,深知金兵的兇殘,要不是自己被金兵嚇得不能生育,怎么會讓你宋孝宗當皇帝?所以宋高宗不贊成北伐。

編輯
但是剛上位的宋孝宗趙昚正是躊躇滿志的時候,對趙構的勸阻不以為然,依然堅持北伐,因此太上皇趙構也就沒有再干涉,畢竟自己也是因為完顏亮死后,不知道該怎么做才甩的鍋。
得到支持的宋孝宗趙昚準備大干一場。后世都認為到了宋孝宗時期是有明君但是無名臣,等到宋孝宗想要北伐的時候才發(fā)現,朝內無人可用了。曾經的抗金老將都已經陸續(xù)去世,還在人世的不是躺在病榻上,就是已經白發(fā)蒼蒼。
沒有辦法,宋孝宗點了還算健朗的抗金名將張浚的將,此時張浚已經六十六歲了。在為岳飛平反后,宋孝宗將張浚召回朝中。張浚得知宋孝宗想要北伐,當即表示自己雖然已經年老,但是仍然寶刀未老。張浚那顆抗金的心讓宋孝宗熱血澎湃,也讓他看到了北伐成功的希望。

編輯
于是,史上著名的隆興北伐開始了。寶刀未老的張浚帶領著大軍一開始是勢不可當,先后陸續(xù)收復了虹縣、靈璧等地,但是不久便出現了問題。張浚畢竟多年不領兵,經驗和能力都大不如從前。一個月后,金兵舉兵南下,張浚大敗,在南退途中甚至病死在半路上。
原來此時的金朝已經走出了完顏亮突然被殺的混亂局勢,由完顏雍繼承了皇位。完顏雍也是難得的明君,被稱為“小堯舜”,他以勇猛著稱,北境之內的大小部落全部被他征服。當弱國的明主宋孝宗遇上強國的明主金世宗,這就注定了宋孝宗的不幸。

編輯
金世宗面對南宋的北伐,惱羞成怒,命人帶兵南下。張浚之前收復的失地,很快又回到金兵的手中,這還不算結束,他發(fā)兵繼續(xù)南下,想用武力逼迫南宋低頭。宋孝宗也是有血性的人,準備重新組織人手,跟金世宗再做過一場。
但是眼看金兵越來越近,太上皇趙構坐不住了,他對金兵的恐懼已經深入骨髓。宋高宗趙構聯合朝中大臣,逼迫宋孝宗議和。
宋孝宗雖然是宋高宗的養(yǎng)子,但是他六歲被接入宮后,趙構視他為己出。忠孝兩難全,再加上局勢對南宋也非常不利,他不得不跟金朝議和。這次議和被稱為“隆興議和”,也叫作“乾道之盟”,最恥辱的就是宋孝宗要以子侄身份稱呼金世宗。

編輯
雖然已經議和了,但是宋孝宗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些屈辱的條件讓他夜不能寐。以至于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再次北伐。后來他又啟用文臣虞允文,讓他領兵北伐,可惜虞允文還未出師便身染重疾而亡,北伐的希望再次落空。
至此朝中再無人可用,南宋的大臣們習慣了臨安城里的歌舞升平,早已忘記了長江以北曾經也是宋朝的國土。只能哀嘆,有明君卻無名臣。
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有二十五年都在服從宋高宗,太上皇趙構一直活到了八十一歲。在二十五年內,宋孝宗一直被孝道羈絆,隆興議和就是證明。
宋孝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也有太多的無奈,有北伐之心卻沒有可用之將,想要收復山河,卻遇到一代雄主完顏雍,想要做一位明君卻又被孝道所累,真是令人惋惜。

編輯
興許也是因為自己壯志難酬,徹底對皇權失去了興趣,宋高宗趙構死后兩年,便也主動退位,當起了太上皇,再也不管朝中瑣事。公元1194年,宋孝宗趙昚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