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黃金
交通與黃金*
王照倫
?
乍一看把交通與黃金聯(lián)系在一起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然由于交通在國民經(jīng)濟中的地位日見突出,人們已經(jīng)把交通和黃金劃上等號。“黃金水道”“黃金路段”“黃金通道”等世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不僅頻現(xiàn)報章、書籍和領導人講話中,且被頭腦精明的商人看中。一些繁忙的江河水域和道路兩側,往往商人捷足先登,他們得到的自然是大把大把的金錢。而開辟水道、筑路架橋的交通工作者,則被譽為拓金人。
君不見,在偏僻的市郊,只要道路一通,很快就會使不毛之地變成鬧市,人們不屑一顧的區(qū)域馬上成為黃金地帶。在幅員遼闊的祖國大地上,從東海之濱到西北大漠,從黑龍江畔到海南諸島,縱橫交錯的國道、省道、縣道和鄉(xiāng)道,用它金色的魅力將村鎮(zhèn)拉向路旁,將工廠商店引向路邊。穿村和擦村而過的公路,用黃金的引力把一個又一個原本方方正正的村莊拉成沿道路兩側畸形發(fā)展的長長的長條形。無數(shù)離道路不遠的村鎮(zhèn),因無法抗拒金色的誘惑情不自禁地向公路邊滾動靠攏而成為路邊村鎮(zhèn)。在那些遠離村鎮(zhèn)的道路交叉口和繁忙的運輸線上,又有多少路邊店、路邊廠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形成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新村鎮(zhèn)和開發(fā)區(qū)。稱實力頗大的公路為金色通道并無一絲一毫的夸張和渲染。
歷史上人們有沿江河而居的傳統(tǒng)習慣,又有誰能否認這是世人巧妙地利用了它的運輸之利呢?打開中國地圖,所有有運輸能力的江河湖海邊都有大小不等的城市和村莊,其密度有隨著江河運能和運力增加而增加的趨勢。有些原來很不起眼的小村莊,就因為占水運之便而逐漸發(fā)展成為集鎮(zhèn)和城市,還有一些成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長江和嘉陵江匯合處的重慶,長江中下游的武漢、南京和上海,以及黃河、松花江、珠江等大江大河邊上的大大小小的城市,無不與便利的水運相聯(lián)系。說江河水運能力較大的區(qū)段為黃金水道,名副其實。
人們贊美給社會帶來巨大財富的交通,更仰慕那些為構筑交通基礎設施而付出畢生精力的不屈的靈魂。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汗水甚至生命,遇山開路、遇水架橋,把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變成通衢,并驅動幸福和繁榮沿著金光大道走進千家萬戶、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他們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和青春年華溶進交通網(wǎng)的養(yǎng)護和維修事業(yè)之中。那穿梭行駛于公路和水道上的無數(shù)交通工具的喇叭聲、汽笛聲組成的交響樂,就是一曲對默默無聞的交通工作者的贊美!這雄壯的樂章,日夜不停地歌唱那些把把辛勞留給自己、把幸福送給大眾的筑路人和護路人。富裕起來的人民不會忘記他們,日益富強的祖國不會忘記他們。拓路人在把黃金奉獻給社會的同時,已經(jīng)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在中華光輝燦爛的歷史上筑起一座巍峨的、金色的豐碑。
* 原載《山東交通報》1994年10月2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