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片頭片尾文案】第五十五集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北宋建隆二年的一天,宋太祖趙匡胤在退朝后,把石守信、高懷德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來一起喝酒,酒至半酣,宋太祖發(fā)話,暗示眾將應該放掉手中兵權,拿著俸祿,回家養(yǎng)老。眾將惶恐,紛紛稱病辭職,這便是宋太祖兵不血刃的杯酒釋兵權事件?;蕶嗟膹妱輾v來與軍隊有關,為什么宋代的開國皇帝卻要選擇這樣一條重問抑武的治國方略呢?
?從大亂到大治一直是中國歷史上重復上演的經典戲碼,剛剛結束的五代十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亂臣賊子一窩蜂的大亂世之一,唐末那些擁兵自重的節(jié)度使在中國南北方建立了眾多藩鎮(zhèn)型政權,互相征伐,王朝像變臉一樣的更替,人們倍遭涂炭。由于趙匡胤本人就是通過武人干政上臺的,所以他對武人干政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體會尤深,為了天下的長治久安,他認為必須徹底遏制武人干政,由文官來治理國家。相傳,宋太祖曾在太廟立下誓碑,令繼承皇位的子孫不得濫殺士大夫和言事之官,而后繼位的宋朝皇帝也基本遵循了依文治國的理念,于是,士大夫們迎來了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黃金時代。
?慶歷新政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任何一個官僚集團的改革首先要面對的是對自我利益的損害,改革如果只是自己的利益會多起來,當然所有的人都會支持。而范仲淹的改革是要制約一些官僚階層的特權,自然會有很多人不愿意,不愿拿自己的既得利益開刀。一場由新進士大夫帶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公心開展的新政改革,并未能在北宋帝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頂峰時期推行下去。但是,宋朝皇帝對士大夫的寬容與開明政策最終還是使這些一些報國的文人能夠施展所長,比如富弼、韓琦等人在日后宋英宗繼位后,有機會繼續(xù)推行一些對社稷、百姓有利的政策。
?曾有歷史學家說,觀儒學的好要往宋朝看,而且是往北宋看,即使一些秉承著大忠之義的官員暫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貶流放,但整個社會包括皇帝在內依然會有一天意識到他的價值讓這些被貶的官員能有一天重新發(fā)光。張載為人廉潔、生活清苦、仕途顛簸,他的仕途生涯比起同時代那些燦若群星的士大夫們稍顯暗弱。但是,他在思想學術領域卻開辟了另外的天地,成為關學的創(chuàng)始人,也因此成為著名的理學家,人稱橫渠先生。他用四句話高度概括了士大夫的使命與責任,可以看做仁宗文治的精彩回聲。其句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